大学校园建筑和规划设计姓名:王海龙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中文摘要】: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
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大学校园建筑和规划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更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
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大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运用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在分析现代大学校园建筑与规划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通过以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现代大学的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诠释文章论点。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筑The Building and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English Abstract】:【keywords】:The civil engineering、development、Modern University、Campus Planning、building引言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
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
(一)大学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及发展趋势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
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可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
在此过程中,重点并非是规划与设计具体形态的建筑,而是一整套游戏规则,这里包含对空间和单体建筑控制要素,以及执行方法,提倡公众参与,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
尤其是使用的主体人群师生们的意见应当受到重视。
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再一起。
并且除功能和形式,更应该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整体观。
一、现代大学建筑设计理念:1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展,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
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这点也是现代大学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在后面的对现代大学存在的问题的讲述中有较详细的陈述。
)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3校园内外部空间整体化——景观园的园林化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操身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
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
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此外其还可以融入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如:1)大型开放空间:中心花坛、下沉广场、露天剧场、台地、院落等。
2)中型开放空间:滨水空间、室外平台、屋顶花园、架空层等。
3)小型开放空间:廊道、花架、室外家具、绿化围合、建筑灰空间等。
4)多层次开放空间。
5)校园文化格调整体化。
二、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一)建筑群体规划集约化——形成有机建筑1注意建筑总体布局的科学合理性,注意使用及运行的高效率。
2重视教学环境的规划,注重环境、交通、能源、景观的协调与配合。
3重视地域与自然环境特征,遵循与环境共生的理念。
4尊重传统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发扬,规划特色校园群体环境。
集约化教学建筑的高使用率和大人流量是影响校园总体规划的主要因素。
教学建筑的定位及功能组成,应经过科学的论证及调研,对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交通容量进行量化研究,最终确定建筑的合理规模,规划合理的集散路线及停车场地。
教学建筑的层数应恰当。
由于课间换客人数众多,人流具有周期性阵发式波动特点,交通空间的设计既要保障高峰人流的安全、便捷及舒畅,又应做到切实得体,避免浪费。
一般不超过六层,大教室宜布置在四层以下。
上部可布置人流量少的研究室或实验室。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对于教学建筑尤为重要。
这不仅由于节能方面的要求,更是提高环境质量、促进青年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良好的朝向及科学、合理的建筑形态是生态化建筑设计的首要因素。
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室有适当的遮光设备,应与自然通风统一规划设计。
教学建筑的开窗面积应科学合理,避免过大的玻璃窗及玻璃幕墙。
必要的遮光设施不仅在炎热季节起到降温作用,也是保护视力、避免阳光直射的有效措施。
(三)教学智能化与建筑的灵活性教室空间的形状及大小,应能适应多功能的要求:便于授课方式的改变,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引入……等。
(四)教学环境人文化1交通空间的人文化2公共活动空间的不定性与人性化(二)现代大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现代中国的大学面临着来自城市扩张和校园扩容两种压力:其结果之一是“大学城”这种尺度超大、内容综合的校园规划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
仅在建的就有松江(上海)大学城、华北东方(廊坊)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各大学城的建设目的、规模、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现代大学校园的特点(1) 现代大学的办学规模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或学院,典型的例子如“大学城”,它汇聚了多所不同学科和不同形式的大学于一体,形成知识资源上的高度聚集。
(2) 现代大学运用了现代的管理运行机制,将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予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同时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
(3) 基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大学已经实现资源共享,有着完善的校园信息网络,具备多种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 与传统高校自闭式的校园布局不同,现代大学的校间界线日趋模糊、生活与教学空间也因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变得模糊起来。
(5)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空间是现代大学园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6) 现代大学校园具备完善的生活辅助设施,其后勤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与高校自备的后勤管理系统相分离。
同时,必须承认现代大学是一个市场经济概念,它的建设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7) 现代大学与那些能够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构密切联系,或者校园的某一部分自身就是这样一种机构。
2 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校园凝聚力的下降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整合产生了一批超级大学。
超级大学建成后,原有的教学资源无法实现重新优化组合,各主要大学所在城市都开始了一轮大学新区的建设热潮。
在这一过程中,校园凝聚力却日见下降,集中体现在大规模、超尺度的校园建设弱化了对校园环境的人性感知,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大学城内开放性的校园格局,在模糊各高校间界线的同时,也弱化了校园特色个性;校园规划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诸如网络建设对于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校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
(2)校园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大量新校区的建设对城市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新的大学校区一般都选在城市边缘地带,在那里地价便宜,同时新的城市工程设施可以方便地延伸过来。
但是,新校区的建设往往造成了环境的损害。
具体表现在:环境容量的超限,大量的校园移民远远突破了原有地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即便具有完善的工程设施,原有环境仍然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忽视生态原则的大规模建设割断了生态网络,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
尤其是那种为了树立校园形象,人为的美化和亮化的做法更是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的绿色建筑,也就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建筑界的许多专家也已将心血倾注于绿色建筑,在中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共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也必将在中国一展风采,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积极的接受绿色建筑的理念,将来将绿色建筑推向社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定会让未来神州的建筑,遍吹绿色之风.(三)以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现代大学的建筑设计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及信息中心,往往因其人群汇集、位置适中,而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心建筑或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的规划与设计对校园整体环境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现代大学图书馆的设计理念1便捷高效与弹性灵活空间布局现代图书馆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这科学的发展,书刊的变化、新设备合新阅览方式的使用,固定式的空间布局合分割必然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因此,为了使图书馆建筑能适应变化与发展,获得最大的灵活性,广泛采用“模数式”和“三统一”的设计方法,即:建筑设计采用统一的柱网、统一的层高、统一的荷载和大的空间。
但也可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将图书馆大致分成几部分:(1)主要使用空间:如藏书空间、阅览空间等等,这些是“三统一”的主体空间。
(2)内部工作职能房间:各类机电、电子仪表用房,根据建筑的布局不同,既可以与主体空间统一,也可以选择选取适合自身的结构体系,视其未来需要调节的可能而定。
(3)公共活动用房:如学术报告厅,专用展厅等,宜有适合自身的结构体系。
对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空间:藏书空间、典藏空间及其他内业工作空间,其统一柱网有5m、6m、7.2m、7.5m等,国外还采用8.1m的大柱网。
从我国的技术经济角度来看,柱网以7.2m~7.5m为宜。
荷载:闭架书库的活荷载一般为500kg/㎡,藏、阅结合的空间活荷载为450~500kg/㎡,密集书库则为1000kg/㎡。
层高一般采用3.6~4.2m。
楼板结构体系宜采用现浇密肋楼盖结构。
影响图书馆空间规划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楼电梯、管道竖井设备间及厕所的布置。
这些设施由于其竖向的联系,不能灵活应变。
规划应将这些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一种“服务枢纽”,尽量不免破坏藏阅空间的完整统一,使藏阅空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