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雅克 .贝汉天地人三部曲 1996年《微观世界》 1999年《喜马拉雅》 2002年《迁徙的鸟》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张洪峰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纪录片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 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 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等不同片种,汉语译 为纪录影片或纪录电影。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国内普通人题材纪录片则存在这样的缺陷:首 先,满足于记录个体的表层生活形态,恰恰回避了 普通人生活中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绕开普 通人遭遇的主流问题,如失业、教育、司法腐败、 政治不公正、社会保障、犯罪等;流于描述外在的 真实,而内在的、本质的真实被忽略或规避了,使 主题轻薄,并导致纪录片的边缘化趋势。 其次,纪录片缺少对复杂 性的挖掘、对模糊性 的展现、对多义性的探究、对联系的透析,使之厚 度不够。有些纪录片 甚至把玩、放大普通人生活中 某些细枝末节的旨趣,纪录片违背其宗旨变得轻巧 起来,休闲起来。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当时电视台的工作方针是:“……电视台应根 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 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 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的成就,宣 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 并为少年儿童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纪录片创始人—罗伯特.弗拉哈迪 1916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 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电影眼睛”和“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联的“电影眼睛”和英国 的“纪录片运动”是最有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
吉加.维尔托夫 1896年生于俄国白斯托克
4、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 能、审美功能。
5、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 现伟大主题。 6、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电影眼睛”和“纪录电影运动”

格里尔逊学派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
尤里斯.伊文斯 —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飞翔的荷兰人
1898年11月18日 出生于荷兰奈美根 1911年 13岁的伊文斯拍摄了《小茅屋》 1928年 拍摄纪录片《桥》 1929年 拍摄《雨》,《雨》和《桥》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 1931-1955年 分别在苏联、比利时、西班牙、美国、东欧、中国等国 拍摄了《工业交响曲》《英雄之歌》《博里纳奇》《新土地》《西班牙 的土地》《四万万人民》《电力和土地》《我们为何而战》《印度尼西 亚在呼唤》《初年》《流浪之歌》等 1955年 获的“世界和平奖” 1957年 拍摄《塞纳河畔》获嘎纳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及旧金山 电影节“金门”奖 1958-1976年 分别在中国、意大利、马里、古巴、智利、法国、荷 兰、越南、老挝、新疆拍摄了《早春》《意大利不是穷国》《明天在南 圭拉》《古巴纪行》《西北风》《胜利的列车》《17度纬线》《人民和 枪》《愚公移山》《新疆与维吾尔族》等 1978年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剧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1989年 《风的故事》获嘎纳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 1989年6月28日 在巴黎去世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另一道“硬伤”是缺乏自由 意志或个体意识的表达,总是约束在既有的主流意 识形态框架里,显得僵化有余而灵性不足。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活力的节目类型,必须介入 社会,介入主流,介入大话题,必须有历史感和厚 重感,必须到达足够的观众。这里,社会的言论尺 度、政治气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纪录片制作 者们自己必须摆正位置。即使在目前环境下,纪录 片也不是只能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事实 上,许多新闻性节目和社教节目比我们走得更远, 说明并不是没空间,而是没有用足现有的言论空间。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 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艺术,是一种与社 会生活密切相关且被广泛关注的艺术。


纪录片的意义就是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它是纪 录片的特性所在、本质所在,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 的理论问题,而是对纪录片的制播实践起着十分具 体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明确规定了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服务的文艺方向,提出了在“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 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基础上,“以政治标 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批评标 准。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一、纪录片意义: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纪录片的传播效应依赖特定的社会环境,越是 非常时期,纪录片越有市场,而在社会发展比较平 稳的阶段,纪录片便自然萎缩。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当今我国纪录片最明显的不足正是缺乏多样性 和大主题。于是,作为一种最讲究自由度和主体性 的类型,纪录片却呈现出与其本性不协调的同质化 和模式化,造成纪录片 的“硬伤”——整体轻松。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当前国内纪录片创作技巧误区,主要有以下倾向: 1)一种是过份追求技巧。

2)另一种是拘泥于技巧。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列宁1921年对新闻影片所说的一句话, “广泛 报道消息的新闻片是形象化的政论”,被当作纪录 片的定义。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 ——电视的EPS(电子演播 室制作)方式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 ——电视ENG(电子新闻 采集)
乔治· 梅里爱 ——电影蒙太奇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1936年,在英国诞生了世界第一座电视台,最初使用的 设备是被称作“电视之父”的约翰· 洛吉· 贝尔德发明的。 1939年5月17日,用转播车拍摄并传送了哥伦比亚大学 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垒球赛。 1941年7月1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批准了商业电视台 (NBC、CBS的纽约台)。 70年代后,科技的进步使摄像录像编辑成为可能,摄像 机体积和重量大大缩小,电视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艺术观点: 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2、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 3、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 4、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
5、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
莱妮.里芬施塔尔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1938年 《奥林匹亚》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组队赶赴前线 报道 1944年 德国战败,连续五次被捕 1945-1947年 被美军释放又被法军逮捕,在 狱中险些失去生命,后被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所 谓电击治疗 1949-1954年 财产一直被法国政府充公,无 固定职业 1956年 写下遗嘱前往非洲拍摄纪录片,发生 严重车祸 1956年后 出版四册非洲苏丹努巴部落摄影集 1986年 开始潜海摄影 2002年 百岁生日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一、纪录片意义: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从本源上看,纪录片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用来探讨社会的武器,它不以观赏和消闲为目的, 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

纪录片意义包含这些因素: 1.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2.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3.它强烈地体现作者的自由意志。
帕尔.洛伦茨 — 美国纪录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05年12月11日 出生于弗吉尼亚南部大学城的匹克大街 1936年 拍摄《开垦平原的犁》 1938年 拍摄《大河》 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1940年 拍摄《为生命而战》 1978年 获西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荣誉博士 1980年 获伯明翰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 1985年 获国际纪录片联合会第一年事业成就奖 1990年 获西弗吉尼亚文化历史部终身成就奖 1992年 圣诞节前夕在伦敦逝世
《纪录片创作》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纪录片《迁徙的鸟》 2002年度法国学院最佳纪录 片奖提名
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 片提名 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 最佳音乐等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1941年7月,雅克· 贝汉 出生在法国,同为喜剧演员 的父母似乎赋予了雅克· 贝汉 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 入电影后,开始了他在电影 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 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 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 员金狮奖。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莱妮.里芬施塔尔 — 纪录电影百年见证人
充满悲剧色彩的天才女性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莱妮.里芬施塔尔
1902年8月22日 出生于德国伯林维丁区 1925年 参加拍摄电影《神圣山》获得巨大成功 1932年 自编、自导、自演《蓝光》在伯林首映 成功 1932年 去北极拍摄《SOS冰山》后拒绝为希特 勒拍摄 1933年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拍摄纪录片《信仰的 胜利》 1934年 拍摄《意志的胜利》获德国国家电影奖 1936年 拍摄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亚》 1937年 《意志的胜利》获巴黎影展三块金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