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从20世纪中叶起,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从启动趋向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逐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
(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科学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
1945年,美国联邦科研及开发办公室主任布什(Vannevar Bush)《科学:无边的疆界》报告中向罗斯福总统呼吁“改进科学教育迫在眉睫,因为具有科学潜力的学生对于不能唤起其兴趣或不能提供适当科学教学的教育,最容易深受其害。
”布什的这份报告直接导致了1950年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建立,极大影响了美国科学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使得科学、技术及科学教育在巩固国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日益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重视。
知道20世纪中叶,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承认,课程开设至多也只是门选修课,但是出现了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目标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雏形。
(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确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模式逐渐取代了自然学习模式,而“做个科学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口号。
出现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如ESS课程(The Elementary Science Study),SAPA课程(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SCIS课程(The 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
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必修课地位,明确提出了以科学事业的核心——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这是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科学课程
在总结了60年代的经验教训,并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探究”和“过程”的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科学教育目标: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
其重要标志是美国在1985年启动的“2061”计划。
然而,建构主义的教育无限地扩大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从根本上违背科学精神,实践上也带来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趋向成熟阶段
经过60年代的初步尝试和失败、70年代的反思、80年代的多元探索和对科学教育质量的重新审视,90年代的改革进入了新的成熟阶段。
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美国第一次推出了全国统一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目的是监控全国的科学教育质量。
1995年12月6日,美国研究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正式出台。
论述分阶段的教育(幼儿园到四年级,五年级到八年级,九年级到十二年纪。
)
在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已注重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综合,这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
二、美国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工程、科学方面的学习,通过学校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科学的应用及实践,通过共通概念的学习加深核心理念领域知识的理解。
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情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观点和看法。
总体而言,是从生命与地球、物质与能量等出发的。
课程标准总目标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科学态度与精神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是我
负责的,这是我网上找到的图片,觉得还比较好。
可以借鉴哦!)
注释:[1]梁志喜.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2]郑洁.脑科学与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新进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