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方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xa0\xa0\xa0\xa01945年8月6日,美国空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令世人震惊的第一颗原子弹。

8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佐藤宣布8月9日苏联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几乎同时,\xa0苏联远东部队在中国东北边境分三个方面军全线出击,展开对日作战。

8月9日拂晓,装载第二颗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布克之车”飞向日本长崎。

同日,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xa0由于同盟国军队的联合打击和震慑,日本外相东乡在8月10日便向同盟国递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

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电台宣布了无条件投降诏书。

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大战到此结束。

苏联对日宣战和出兵中国东北,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这一点无可置疑。

\xa0然而,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这一点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

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或者由于后来的思想禁锢,人们都较多地或片面地强调了苏联出兵对于援助中国抗日和促进远东和平的政治意义,只是从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才开始提出一些异议。

本文试图从苏联远东战略和对华政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对日宣战——苏联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战争带给人们的并不只是痛苦和灾难。

20年代末结束新政策以后,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不适合主义和平建设的需要——这一点已为战后的历史所证实,但它与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相同,是非常适应于战争的战时体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斯大林模式多所指责而依靠这种体制苏联却赢得了战争。

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注入了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随着大英帝国在战争中的衰落,苏联已经成为能够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与美国共同主宰欧洲和远东命运的超级大国。

\xa0\xa0\xa0\xa0\xa0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当然是在欧洲。

通过战争,苏联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版图,\xa0而且直接控制了近半个欧洲的卫星国。

与此同时,斯大林从来没有忘记远东。

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一直在努力实现以建立和保护太平洋出海口为中心的远东战略。

然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不仅使沙皇俄国丧失了除北满外在远东的几乎全部权益,而且成为俄国革命的导火索。

令人费解的是,推翻旧俄帝国并一贯宣扬民族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对于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遭受的“耻辱”却一直刻骨铭心,而且渴望通过战争收回俄国在远东失去的一切。

对于这一点,斯大林几乎是直言不讳的。

在雅尔塔会议之前,斯大林曾几次或明或暗地对美国提起沙俄在远东的权益,并表示苏联对远东是有“政治要求”的。

苏联国内的舆论工具也开始配合运作:一本回忆日俄战争的小说《旅顺口》在1944年10月,即雅尔塔会议前夕,成了苏联的畅销书。

“所有读了这本大部头小说的人,都有身临其境参与了40多年前的事件之感”。

\xa0随着战局的明朗化,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谈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时,便明确地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这些曾是沙俄的权益。

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明:“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

\xa0尽管这个协定是一年以后才公布的,但对于苏联所提的政治要求的实质问题,人们在当时也不乏认识。

捷克斯洛伐克驻英使馆的一位官员就曾指出:“苏联的愿望是要一雪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屈辱,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在满洲的一切权力和利益。

”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驻英大使顾维均也都认识到苏联在雅尔塔要求的实质问题是“由苏俄恢复帝俄在满洲的权益”,“而这些权益都是由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而丧失了的。

”\xa0日本投降以后,苏联更是理直气壮地把对日宣战和日俄战争在一起,不仅苏联报刊反复强调这一点,\xa0而且斯大林在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当天的演说中也特别提到日俄战争的问题。

斯大林说:1904年的失败是俄国的污点,而为了清洗这个污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

\xa0斯大林演说之后,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还率领第一远东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一级空军元帅诺维科夫、空军元帅符加科夫、炮兵元帅切斯哈科夫等于9月6日特意前往旅顺,拜谒了日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战死的帝俄官兵公墓,在墓前敬礼并献花圈。

\xa0这次意味深长的举动进一步表明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真实目的。

\xa0 \xa0\xa0\xa0\xa0以上情况显而易见地说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战略目标不是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甚至也不仅仅是如日本研究者所说的报复,而是要恢复沙皇俄国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xa0虽然这一目的只有在打败日本,而且必须通过苏联自身参战打败日本以后才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出兵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可以被认为是苏联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xa0\xa0\xa0\xa0\xa0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过程和背景是很复杂的。

苏联报纸强调,这是应美国和盟国的要求,苏联政府的对日宣战声明中也明确提到:“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

\xa0虽然这种说法无疑有助于使苏联出兵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但这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的确,中国政府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直渴望苏联公开对日作战,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还千方百计挑动苏日冲突。

而美国政府自德黑兰会议以后,也确曾多次在私下交往中要求苏联做出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这是已为许多文件和史书证明了的事实,但是以下几个问题更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些事实可以说明苏联出兵完全不在于是否受到外界的鼓动或压力,而是由苏联既定的远东战略目的使然。

\xa0\xa0\xa0\xa0\xa0其一,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与中国政府是否请求根本无关。

从欧洲战争一开始,苏联就极力避免处于被迫进行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

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有这方面的考虑,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因此,尽管蒋介石绞尽脑汁要把苏联拉入对日冲突,而斯大林却一再婉言拒绝,甚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建议中、美、苏同时对日宣战,斯大林在给蒋介石的复电中仍表示:“我再一次真诚地希望阁下不要强求苏联立即对日宣战。

”\xa0然而到1942年底,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入侵使苏联与英美结盟;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展已经可以看到未来胜利的曙光。

\xa0正是在这个时候,斯大林显然开始考虑远东的问题了。

据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证实,早在1942年8月,斯大林就主动告诉他,苏联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远东战争。

同年11月,斯大林会晤当时出任罗斯福特使的赫尔利时也表示了同样的意思。

\xa0到1943年10月在莫斯科举行为德黑兰会议作准备的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时,斯大林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10月30日,即会议结束当天的克里姆林宫宴会上,斯大林的译员别列日科夫向美国国务卿赫尔转达了斯大林要他“逐字逐句地翻译”的话:“苏联政府研究了远东的局势,并通过了决议,一旦同盟国打败希特勒德国,欧洲战争一结束,苏联立即对日宣战。

请赫尔把这一段话作为我们的正式立场转告罗斯福总统。

”\xa0正是由于得到了斯大林主动传递的信息,远东问题才成为德黑兰会议期间三国首脑讨论的议题。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由于新疆问题激化和苏联全面中止对华援助,中苏关系已经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美国加盟对日作战,也使蒋介石完全改变了对苏联加入远东作战的立场:中国不希望苏联参战,虽然他感觉到这种可能性正在日益增加,但中国外交的“当务之急”是使苏联在远东参战的“落空”。

\xa0不过,斯大林是从来不考虑蒋介石的意愿如何的。

\xa0\xa0\xa0\xa0\xa0无论从苏联的远东战略要求,还是从苏联的军事力量来看,出兵对日作战在苏联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盟国是否提出要求并不重要。

德国投降后,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和主持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决定是否参战的问题上,苏联政府不会理会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任何政治行动。

”\xa0\xa0\xa0\xa0\xa0有的观点认为,在波茨坦会议之前苏联对于出兵问题还表示出“明显的踌躇和疑虑”。

\xa0这种看法显然是由于对苏联的雄心和能力估计不足。

事实上,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一开始便迫不及待地提出并比较详细地谈论了苏联在远东作战的问题。

\xa0波茨坦会议之前一段时期,苏联在对日宣战问题上不急于公开表态,甚至还频繁与日本方面接触,无非有两点考虑:一方面利用美国需要苏联在远东助战的迫切心情,为谋求恢复其远东权益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一方面利用与日本虚与委蛇的外交应酬遮人耳目,以便加紧军事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所以正如小查尔斯分析的,美国这时已经感到:“不管需要不需要,俄国总是要参战的,而且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这样做。

”\xa0\xa0\xa0\xa0\xa0其二,美国在远东问题上对苏联的要求并不在于苏联是否参战,而在于是否能够尽早参战。

减少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人员伤亡,是美国希望苏联参战的根本动因。

因此,斯大林刚一表示出参战的意愿,罗斯福立即抓住不放。

美国当时所处的地位,正像两年前斯大林急切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时苏联所处的地位一样。

参战是迟早的事,问题在于何时参战。

美国的要求在1945年1月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表达的十分明确:“我们希望俄国军队尽早地参加对日作战”,“俄国尽早地参战及全力投入进攻,是为我们太平洋地区作战提供最大支援所必需”。

\xa0美国军方提出的这种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太平洋战争的过于悲观的估计。

据丘吉尔回忆,英美曾认为在日本本土登陆作战,“很可能需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xa0美国对日作战的计划也比较保守,1945年6月18日美国制定的“奥林匹克”战役作战计划和7月24日由英美参谋长提交波茨坦会议的对日战略目标都提出,实施对日本本岛最南端的九洲的登陆作战要在1945年11月1日才开始,而占领日本主岛并迫使日本投降的日期估计是1946年11月15日。

\xa0所以,如果苏联在美国实施登陆作战前参加对日宣战,既可以将日本关东军主力吸引在中国大陆,不使其增援日本本土,从而大大减少美国军队的伤亡,同时,又可以加快战争进程,尽早地结束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