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一、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以《土地法》、《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部署。
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察体系,保障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国家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维护国土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土地管理矿业管理的正常秩序。
二、国土执法监察的方针、原则国土执法监察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法律法规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贯彻好,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思想上得到预防。
2、土地、矿产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往往比较重,通过预防可以避免因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
原则执法监察的原则有以下几种:依法原则、及时原则、准确原则三、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概念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或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对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概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执法监察的主体国土执法监察的主体必须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县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监察的对象国土执法监察的对象必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对人。
3、执法监察的内容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矿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对土地、矿产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
具体来说执法监察的内容有三个方面:1、对单位和个人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2、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查3、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节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1、概念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案件2、特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案件行为人;二是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事实;三是依照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应承担的责任。
3、土地违法案件的管辖土地违法案件的管辖是指县级以上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土地违法案件的分工和职权范围。
管辖的种类⑴级别管辖⑵地域管辖⑶裁定管辖4、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种类⑴非地转让土地的行为查处非地转让土地的行为查处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土地权利完全或部分永久或在一定期限内转移给他人从而获利的行为。
构成非地转让土地的行为的三个必备条件①土地权利发生转移②土地权利发生转移是非法的③非法转移土地权利从而获得非法所得对于这种行为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为:①没收违法所得②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③没收在非法转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④可以并处罚款⑵破坏耕地的行为查处破坏耕地的行为有:①占用耕地建窑、建坟的②未经批准,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开矿、取土等使土地种植条件遭到破坏的;③因开发土地而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④占用基本农田建窖,建房等破坏基本农田的破坏耕地的行为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①限期改正或治理②可以并处罚款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⑶非法占地的行为查处非法占地的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未经合法有效的批准而占用土地的行为。
非法占地的行为的种类有:①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的②采用各种欺骗手段取得批准而非法占用土地的③超过批准数量,多占土地的④非法批准,使用土地的当事人拒不归还的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非法占地行为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①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②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成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③没收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④可并处罚⑷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的查处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种类①将农民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单位或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的;②将农民集体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或无偿地转让给单位或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的;③将农民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出租给单位或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的非法转让集体土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罚方式主要有:①责令限期改正②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第三节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程序一、受理所谓土地违法案件的受理是指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限、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受理登记的一种行政行为。
土地违法案件的受理,土地管理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受理。
并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受理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立案件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或举报人。
(受理的权限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二、立案所谓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立案是指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人决定成立行政案件进行调查处理的活动。
立案的条件:①在法定的权限内;②有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事实;③有明确的行为人;④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经过审查,审查内容有:1、案件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否可靠;2、案件的违法性质和情节是否追究法律责任;3、是否应由本级、本部门管辖等国土资源部门对受理的案件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呈批表》报主管领导审批。
立案呈批表应当记载以下内容:1、受处罚人的基本情况;2、主要的违法事实及违反的法律条文;3、承办人的意见;4、主管领导意见;三、调查和处理1、调查是国土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具体违法行为、事实开展调查取证和核实阶段。
再调查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注意以下几问题:①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案件的承办人不得少于2人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②承办人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土地执法证件③向被调查人提出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④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者其宣读后,由调查人、被调查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⑤在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及时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证据的调查包括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调查笔录和现场勘测笔录、鉴定结论。
2、处理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经过受理、立案、调查后,对违法事实的认定而进行的一种行政处理的行为。
处理阶段:承办人员对违法案件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后,做出调查报告及处理意见,报送部门领导会议进行会审。
会审制作审议笔录,并将笔录归入案卷。
经审议的土地违法案件后,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制作土地行政处罚告知书或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3个工作日内向当事人进行告知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土地管理部门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后,当事人觉得做出的处罚决定有异议的并且提出听证的,法律规定需要听证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国土资源听证。
如听证会结果导致案件处理意见有重大改变的,应重新组织会审。
对土地违法行为认定准确经会审后,对认定的违法事实分别进行处理。
制作《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四、送达和执行送达时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做《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土地侵权行为处理决定书》后,应当在三日内送达当事人。
送达当事人后,做出决定的机关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
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又不履行的。
做出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结案承办人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土地管理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结案。
承办人把案件形成的文书等编目装订,立卷归档,对重大案件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四节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违反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但尚不构成犯罪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行政处罚法和土地、矿产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所给予的特定的法律制裁。
一、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特点1、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2、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客体是违反了土地、矿产法律法规、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3、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对象国土资源管理相对人。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二、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原则1、处罚法定原则(核心原则)2、公开、公正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原则三、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书四、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管辖职能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指定管辖五、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程序(一)简易程序所谓的简易程序也就是当场处罚程序。
这里的当场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法律授权组织在执示过程中对于当场发现的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处罚较轻的违法行为在现场实施和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土地、矿产违法案件适用的简易程序必须具备的条件:⑴当场发现的违法行为;⑵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不需要进一步调查;⑶案件社会影响和后果不大,处罚较轻微;简易程序的具体操作:⑴表明身份、⑵说明理由、⑶听取意见⑷制作现场笔录、⑸做出处罚决定、⑹送达、⑺执行、⑻结案备案。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中适用简易程序的有;1、耕地被破坏的按《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或治理但不并处罚款的;2、不履行复垦义务的;3、使用非法批准的土地责令归还的;4、不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的;(二)一般程序1、受理和立案对受理的案件国土部门应当进行审核,并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不受理的处理。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立案查处;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告知移办;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
立案的条件:1、有明确的行为人;2、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事实;3、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4、本部门有管辖权;符合立案的,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呈批表》报主管领导审批。
调查和处理调查是国土部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具体违法行为、事实开展调查取证和核实阶段。
再调查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注意以下几问题:①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案件的承办人不得少于2人次,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②承办人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土地执法证件。
③向被调查人提出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④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者其宣读后,由调查人、被调查人签字盖章后生效。
⑤在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及时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证据的调查包括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调查笔录和现场勘测笔录、鉴定结论。
2、处理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违法行为经过受理、立案、调查后,对违法事实的认定而进行的一种行政处理的行为。
处理阶段:承办人员对违法案件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后,做调查报告及处理意见,报送部门领导会议进行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