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发布会员:liuweiyou发表日期:2006-5-11 阅读:2266次在今日的高等教育界,讨论大学的理念渐成时尚。

这是时代使然,是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种进步。

我以为,对于所有的大学校长,大学的理念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她的今天,更决定她的明天。

而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要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大学作为目前人类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 她的理念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又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学的理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学是有精神的,应赋予大学理念以时代特质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探索。

《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汉代的大学,隋朝的国子监都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则可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

但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

大学自其出现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

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唯其精神,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在近代以来的大学发展史上,我们总是可以看见一些光辉的名字,如Newman、Flexner、Von Humboldt蔡元培,梅贻琦、Kerr等,大学功能的发展也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以研究为重”再到今日的教研并重并须服务于社会”,而Kerr更是用Multiversity 来形容今天的大学,以表明今日大学功能之复杂、目的之多元。

大学的理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今日的大学虽然由昨日发展而来,但又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所以今日大学的理念中自然有了时代赋予它的特质。

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有优良的传统,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这就是大学理念中的时代精神。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变革中、在由这种变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已取得历史性的决定性成就,现在正迈入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并且继续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所以,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探索这个时代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极富现实意义。

由于大学共同承担着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所以大学理念是有共性的。

什么是大学的共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

大学传授的知识是相对高级的知识,而且,由于大学是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决定了她施行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培养人们掌握较复杂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在今后的一生中可以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能力。

大学里的教师要达到这一点,自身就不光是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在传授知识中发展知识的能力。

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大学里也不光是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中他们也经常能发展知识。

我猜测,十九世纪末,很多学者摆脱中古大学的传统、提出大学应该是研究中心”这样的概念,部分原因是看到大学发展知识的巨大力量正喷薄欲出。

第二,大学的开放性。

如果说最初的欧洲中古大学是由于欧洲共同的文字(拉丁文)和共同的宗教(基督教)使得人们能够在一起坐而论道,相互切磋、相互交流,而天然具有开放性。

那么今天大学的开放性已经超越了文字和宗教的约束,成为大学的一项传统,成为大学不榀或缺的一项基本性质。

大学的开放性让知识有了更新的力量,让大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活泼的极具生命力的可以绵延不息的江河。

第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

这是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一所大学,所果没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就很难成为知识创新、发展和丰富的摇篮。

大学应当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保持互动的关系,但不应当逢迎,不应当媚俗,不应当随波逐流;而应当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追求真理,做社会和时代的先锋,而不是盲从者、媚俗者,也不是单纯的所谓服务器”第四,大学应有崇高的使命感。

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大学应该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和倡导者和传播者。

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失去了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失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不仅是大学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

大学理念的共性应该还有一些,在此不作赘述。

泛市场化”和急功近利”有碍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正确形成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有代表性的两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正确形成。

第一个问题,在最近一些年里,有一些理论家、一些领导者受到市场大潮的影响,不考虑教育的特殊性,把教育等同于一般商品,鼓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政府单位希望并且实施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发展教育的增量,把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当成在财政上甩掉教育发展这个包袱”的幌子, 这种氛围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理念的正确形成。

我们很担心,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大学理念能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圣洁的殿堂,能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第二个问题,受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和行为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重术轻道”的倾向。

这里的道”,指的是理论、理性,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的综合,指向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视野和胸怀。

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

大学的发展要重术”,但更要重道”大学首先要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同时重视必要的术”,基本的术”具体技能,应该到工作实践中去锻炼、学习,想让学生一出门就成熟练工是不可能的,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

国家发展当然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但应当由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来培养。

即使职业技术学校也是需要重道”的,所以,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自觉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形成正确的大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共性,不同的大学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色。

比如从学校类型来看,有的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校是教学为主型大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有的学校以理工科见长、有的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有的学校则有很强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从校风来看,有的学校严谨,有的学校务实,有的学校狂狷。

由于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历史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所大学的理念有其个性的方面是非常正常的,而个性和特色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优势之所在。

个性和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深厚积淀在其中,学校要与时俱进,但绝不意味着抛弃个性和特色,都走同一个发展模式。

一所大学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追风、不趋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能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从全局看,正是由于大学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大学风格、大学精神在一起相映成辉,才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

大师、大楼、大气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必有之义大学的理念,不仅反映在对大学功能、定位的认识上,还反映在如何认识办学的基本要素方面。

我以为, 大学之所以为大,根本之处在于它的两大最直接产品一一学生和学术。

也就是说,大学之大在于学生之大,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之大。

一所大学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和始终占据学术的前沿, 需要具备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大师。

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十分看重大师是完全正确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师就是这所大学的仙”和龙”,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

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首先文章, 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善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

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术成果。

所以,一所大学不仅要推崇大师,吸引大师,还要有让自己成为培育大师的土壤,让已是大师者充分展现他们的光芒,让有潜力成为大师者在这样的土壤上健康茁壮成长。

在这方面,当前以科学的方法、坚定的态度推进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举措。

可以断言,如果没有相宜的管理体制、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永远不可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师。

第二,大楼。

我理解,梅贻琦先生当年关于大师大楼的论述,未必就不重视大楼,但发展到21世纪,大楼无论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大楼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设施。

要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学生,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

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设备,也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所谓筑巢引凤”。

要把大楼的问题解决好,就不可能不涉及到经费问题。

对此我个人有两点看法: (一)教育是公益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国家在教育方面已经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我们对教育的投入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不相称的。

上一届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了比较大的增长,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 GDP的比重得以回升,但依然没有达到党中央国务院一再重申的4%这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低标准目标。

大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的实力是考察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应鼓励和提倡捐资助学,特别是要从制度设计上鼓励捐资助学、以捐资助学为荣的风气和环境的形成,如对捐赠部分采取得道多助收减让的政策,尽快开征遗产税等等。

前不久,我与耶鲁大学校长交谈,了解到该校去年财政收入的25%来自捐赠。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形成这样的机制和风气。

大学应当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和社会也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风气导向。

第三,大气。

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就是她的校风、她的学风。

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

关于大气,我想强调以下三方面:1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