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填空1X10 单选题1X10 名词解释4X5 简答题10X3 论述题15X21文化的概念a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b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c1952年,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2文化的分层与一般特征了州、郡滥置的现象,但已难挽救其衰败。
唐代与隋相似,州、郡两名称曾迭相改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不是州或郡,而是“道”。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d省制时代: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仍采取省制,但也有变化,即取消宋代始置的路一级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和省、府、县三级制,而以前者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4人口变迁图5气候“气候是理解历史的钥匙。
”竺可桢政治影响a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b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封邦建国制(3)宗庙祭祀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8礼仪的概念“三礼”“五礼”“五服”a广义的礼,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即包括政治、教化、刑法、官制等内容的各种典章制度。
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主要是贵族)的行为规范和各种典礼的仪节。
b三礼:《周礼》(政治制度);《仪礼》(行为规范和具体仪节);《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属于当时的礼学理论。
)c五礼:《周礼·春官·大宗伯》。
吉礼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祇(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与人鬼(祖先)。
凶礼主要指丧礼,据《周礼》记载,还包括对水旱、饥馑、战乱、寇乱等天灾人祸的哀悼。
军礼早已亡佚,应该是指军事活动的礼仪。
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之间聘问、会盟的礼仪。
嘉礼主要指喜庆宴饮之类的礼仪,如冠礼、婚礼等。
d五福: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9上古文明探索的几种方面(大要)1)文献资料中的推测2)人类学上的推究3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证明#邦国(众多小政治实体,青铜时代)——王国(三代,“轴心文明”)——帝国(秦汉至明清)10中国的概念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域。
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
夏、商、周三朝的递嬗,代表三个民族的移徙和发展。
大体上说,夏人自西而东,商人自东而西,周人复自西而东,他们后先相交错,相覆叠,相同化,同时各把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数百年间,这参伍综错的同化作用抟结成一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
——张荫麟《中国史纲》出土文物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的都城成周地区,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洛阳。
11诸子百家的概念特征异同(简要)春秋战国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所谓“诸子”或“百家”,概举其成数而言,《汉书·艺文志》按其记载的著作归类,共有189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西汉司马谈列举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说和刘歆再加上纵横、杂、农和小说四家的十家之说。
春秋末期由孔子(前551─前479)所创建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主旨是“爱人”与“知天”。
所谓“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的知识分子。
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礼(礼节仪式和制度规范)、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等“六艺”教人。
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显学”之一,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12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
a仁:孔子伦理哲学的精义是“仁”,认为个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办法是顺乎本性中的善而固执力行。
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
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仁”的内涵:仁者,人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仁”的外延: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要通过对上下尊卑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仁民与德治:重视礼乐,关心道德。
将社会之治安置于道德之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天人观: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
①肯定天(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故人们应当敬畏天命、敬畏大人和敬畏圣人之言。
②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
此种客观必然对人事来说,具有支配人的命运的作用。
③尽管敬畏天命、鬼神,但主张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便是典型的表现。
孔子从客观必然的角度来规定天命,并从此出发去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天人理论基本定位,对后来儒家的天人观有较大影响。
c智慧与人性:孔子并不认为自己就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反复强调了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将智慧高低与人性变化的问题相联系,并进而使知识论与道德观混同在一起,成为了儒家主流哲学的一个根本的特点。
d中庸: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反对“过”与“不及”。
主张“君子和而不同”,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e立与权: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学习适道:掌握知识和学到为人原则立:按照掌握的知识和原则做事权: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变通13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所倡导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义道德教化适应了秦汉以后以稳定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宗法等级社会的需要,儒家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
(1)天道观——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2)历史观——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社会伦理——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4)修身论——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14墨家主要思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据墨子的意思,这十目都是治国之道,因时制宜,对症下药的举措。
①兼爱②兴利除害③非命、天志与明鬼(注重人力的作用,认为人可以以强力战胜天命。
社会政治的好坏,在他看来与天命无关,而在于人为。
但同时又倡导“天志”和“明鬼”,肯定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
)15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也即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老子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事物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老子认为,一事物总是与他事物相比较而在的,有美便有丑,有善便有恶,“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
其次,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老子关于矛盾转化的观点,最明显地表现在“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句名言上。
再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的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历史的顺序。
所以,人们的思维行动就应当自觉与此相符,从易到难,从小到大。
而更重要的是,事物的发展既然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物壮则老”,老子也就提出了著名的“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也正因为如此,老子的辩证法是“贵柔”的辩证法,老子对柔弱一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6儒道的异同1)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2)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3)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之说,其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谐调还是要归结为人际谐调。
道家有所不同,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道家所谓的“自然”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补救儒家思想过于事功的缺陷,给局限于人伦道德的儒家学说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另一方面,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庄子:“物物”、“齐物”、“逍遥游”孟子:性善、仁政、养气荀子:“天行有常”、天人有分合、“性恶论”(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明分使群)*法家学说:国家与富强:强调实力,“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认为古今异俗,不应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
极度奖励耕战,但忽略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