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形成于五千万到一亿五千万年以前,古老森林由于地壳的变动,被埋藏在地层中。
经过数千万到一亿多年的石化交代作用形成了木化石。
木化石绝大部分是由二氧化硅侵入形成的,所以也叫硅化木。
硅化木可细分为蛋白硅化木、玛瑙硅化木和普通硅化木。
蛋白硅化木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蛋白石及玉髓,摩氏硬度高达6.5-7度,密度可达到2.2-2.8克/立方厘米,所以有人也叫这种硅化木为树化玉。
蛋白硅化木及玛瑙硅化木都很少见。
木玛瑙,又称玛瑙质硅化木。
玛瑙质硅化木的主要成份也是二氧化硅,其硬度、密度及色彩都和天然玛瑙玉石完全一样,所以叫玛瑙质硅化木,简称木玛瑙。
地质界认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从中国云南德宏经缅甸到印度的变质带,在这条变质带上,盛产宝石。
这一带,也是树化玉和木玛瑙的主要产地。
玛瑙硅化木有红色、白色、灰色、黄色、褐红色、褐黄色、绿色等。
硅化木极具观赏价值:由于硅化木产自远古时代,早于人类问世,又孕育着神奇的文化内涵,古植物的神秘色彩伴随着美丽的年轮,保持原貌的树皮、枝杈,它象征长寿、吉祥、富足。
硅化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质地坚硬、颜色鲜艳、色彩丰富的树化玉或木玛瑙,对收藏者更具吸引力。
作为高档观赏石的硅化木,自古就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古人吟咏硅化木的吉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更由于硅化木“聚天地之灵气,化日月之光华”,我们古人认为具有驱邪镇宅、招财进宝的功能。
由于硅化木资源极其稀少有限,尤其是精品硅化木今后增值空间巨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硅化木里发现虫子,俗称玛瑙虫,那就价值更高了.民间有“一个虫子十万金”的说法,是指硅化木里的玛瑙虫,连虫都硅化,这种概率几乎微乎其微,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礼记》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树化玉”既“聚天地之灵气,化日月之光华”而成,备受历代显贵及文人的青睐。
古人把硅化木看做“聚天地气”而尊其为“祥宝”,认为硅化木是天地的归形之物,具有驱邪恶、镇妖怪的功效,一直被历代有钱人或当官人看做镇官镇店之宝。
我国古代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玉石具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树化玉”同样也具备上述有益健康的保健作用。
据云南省地质学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的高级工程师王世勋介绍,“树化玉”生成于中生代,是产生高温高压经几亿年的石化过程而形成的,它上面美丽的年轮和树皮的沧桑记录着远去的那个年代的若干信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
预计今后10年,增值数十倍,所以
也有较高收藏价值。
硅化木可按树种命名,如松硅化木、柏硅化木、银杏硅化木、水杉硅化木。
其中,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是精品。
有的硅化木形态很好,唯“玉化程度”差,可列为“硅化木观赏石”,有的硅化木形态很好,玉化程度好,可列为“木化玉观赏石”。
木化玉可作为玉石原料加工成不同的玉石饰品,垂直于木化玉的木质纤维细胞蛋面切片,可以获得木化玉猫眼。
硅化木它是古代树木因火山喷发或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而被埋入地下,由于处于缺水的干旱环境或与空气隔绝,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被含硅钙物质交换替代,替换的过程保留了木质的纤维结构和树干的外形,使树木变成化石。
树木保存为化石的条件极为苛刻,树木成为化石的概率非常小。
树木被泥沙埋藏后,含丰富硅质成分的地下水溶液就开始对这个不速之客虎视眈眈了,地下水一边溶解树木的木质成分,一边将自己携带的硅质成分沉淀于所溶解的孔洞中,发生物质交换替代现象。
如果溶解和交替速度相等,且以分子相交换,则可保存树木的微细结构,如年轮及细胞轮廓等。
如交替速度小于溶解速度,则主要保存了树木的形态,年轮一般不清楚。
最后,树木的原来成分已荡然无存,全部由含硅钙成分的石质所取代。
之后,经过压实、固结、成岩,原来的树木就完全变成了坚硬的石头——木化石。
这个过程就是树木的石化过程,其间要经历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漫长岁月。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硅化木最早的国家,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
而南宋时的四朝重臣浙江新昌人—王则已开始收藏和鉴赏硅化木。
据《新昌县志》记载,丞相王伦曾在其故里营造“东花园”,将数十里之外的硅化木“取而归之东园”,“独置一所,枝竖众聚、敬爱珍惜”,创置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化石林。
到了明代,《素园石谱》中已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而到了清代,阎士选在《松石记》中更对松树化石作了既具文化情趣又具科学探求的历史对白:“此石温润而栗,文理森如,根节盘结,千条万缕,如老人苍颜鹤发,蹲居不前状。
……试问此石生于何代?长于何时?何年为石,以迄至今?若有对者,而倾耳不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