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豆期货市场与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内容提要:大豆是我国四大粮食品种中最早市场化、国际化的品种,大豆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巨大风险。
大连大豆期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多年来一直服务于大豆的生产、流通,提供了重要的价格发现和保值避险机制,对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地位提升和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强,期货市场与大豆产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避险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规避风险、稳定经营的愿望更加迫切。
本课题分析了近年大豆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客观评价了大连大豆期货市场对大豆产业的功能发挥状况,根据国内外形势对大豆产业及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就促进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大豆产业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政策建议。
本课题撰写人朱玉辰,男,1961年生,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总经理。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发展历程,而这十一年,也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十一年,大豆期货市场和大豆产业一起经受着体制转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内在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大豆产业的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2004年底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的推出,使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功能发挥更加充分。
在我国大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大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已经非常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协调发展,互为影响,大豆期货市场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规范化的市场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大豆产业的规范与进步。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豆期货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必将为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带来更加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大豆产业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大豆政策和产销状况我国对大豆品种一直实行比较积极的产销政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通过严格的计划购销措施,控制包括大豆在内的所有粮食的流通全过程。
而在1979年以后,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粮食的购销政策逐渐松动,大豆在四大粮食品种中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最大。
到目前为止稻谷、小麦、玉米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保护价收购,而对大豆品种而言,国家基本没有任何形式的保护,商品化率高过70-8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已经从粮食作物转变为重要的油用作物,榨油用量占到我国大豆总消费量的75%以上,成为主要粮食品种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品种。
图1:1951-2003年大豆产量变化图大豆生产情况看,建国以后,我国大豆生产一直保持平稳增加态势,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意识到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增加大豆播种面积。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大豆生产成本有效降低,促使了大豆单产量的提高。
建国50多年来大豆亩产提高了191%,年均增幅达到3.75%,2003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仅次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位居全球第四位;从流通情况看,目前国产大豆呈现多渠道流通格局,国家收购、定购比例逐年下降,直接进入市场加工的大豆数量越来越多;从消费情况看,我国的大豆消费近年来发展很快,其中榨油消费成为其中的主流。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资料,我国榨油用大豆的消费量从1992/93年度的503万吨,上涨到2003/04年度的3300万吨,十年间增长了六倍以上。
从进出口情况看,大豆是四大粮食品种中国际贸易最先开放的品种,进口基本没有配额管理,仅征收3%的进口关税,宽松的国际贸易政使进口大豆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大豆市场有效的补充。
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2074万吨,首次超过当年大豆产量,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进口变化对世界大豆供求有着重要影响。
(二)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随着大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我国大豆产业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以大豆为加工原料的压榨行业成为国内农业相关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管理水平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行业。
大豆在我国的广泛消费促进了我国油脂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国外资金开始进入大豆压榨行业,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际大公司分别在我国投资建厂,使我国的大豆加工能力成倍增长。
我国大豆加工业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被同时引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这些压榨企业多是当地企业管理的明星企业;其次,国内的大豆生产企业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大豆最早的国家,后来由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大豆生产的发展,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出现下滑势头。
但最近几年来,由于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我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特征受到国际普遍关注,我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开始回升,近几年国内大豆出口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出口大豆的品质和价格也明显提高。
2004年,我国国产大豆出口数量达到3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5%,并涌现出像黑龙江农垦集团这样足以与国外大型农场抗衡的大型企业生产集团;再次,大豆的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相关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
我国大豆市场已经形成已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市场为龙头,众多批发市场为龙身的大豆市场体系,相关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有效发现价格进行套期保值,初步解决企业经营农产品品种中经常面临的各种风险。
近年来,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国家开始实施大豆振兴发展计划,以东北和内蒙古为突破口,用5年时间使国产大豆的单产和含油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绿色、有机及特种大豆出口初具规模,形成东北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共同发展的趋势,全面提升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年至2007年)》,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要明显提高,含油率提高两个百分点。
预计到2007年全国高油大豆将达到2500万吨,成为榨油用大豆的主流。
(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肯定我国大豆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豆产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大豆供求还存在较大缺口,供给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持续增长,但产量增长缓慢,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而国际大豆市场供求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给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如何促进大豆增产、弥补大豆供求缺口是保证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增强国产大豆竞争力、保证农民增收则是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次,大豆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豆是我国粮食品种中最早市场化、国际化的品种,大豆产业在享受市场商机的同时,也承担了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大豆相关企业必须善于运用期货等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锁定利润,稳定经营,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主动。
近两年,国际大豆价格波动给我国很多大豆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企业在国际大豆购买过程中也频频吃亏,屡次成为国际基金狩猎的对象,表明我国大豆企业在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二、大豆期货市场在大豆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自1993年起,大商所在成立之初就推出了大豆期货交易,交易规模逐年扩大,价格发现更加真实,内在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仅次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
2002年,为配合国家政策和适应现货市场变化,大商所将大豆合约拆分,以非转基因大豆为交易标的的黄大豆1号合约先行上市,2004年底,以榨油用大豆为交易标的的黄大豆2号合约上市交易,中国、北美、南美的大豆都可以进入期货市场交割,与黄大豆1号合约形成良性 互动,健全的大豆避险体系终于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大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日益充分,在指导生产大豆种植、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一)大豆期货价格对国产大豆种植和经营产生着积极影响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农户只能根据粮食的即期行情来安排下一阶段的生产,难以做到供需相符,容易陷入典型的“蛛网周期”中,导致农业生产盲目扩大或萎缩,价格大起大落,资源浪费;而期货市场制度安排形成了一个公平、合理、权威的粮食基准价格,与现货价格紧密联系,共同作为生产者调整种植面积的参考和依据。
多年来,大连大豆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保持紧密联系,提供的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成为全国大豆生产流通中最具影响力的指导价格和国内大豆市场的晴雨表。
同时,随着我国大豆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连大豆价格被国际市场视为全球大豆销区的权威价格之一,受到国际大型粮商的密切关注。
图2是1995年以来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对比图。
从中可以看出,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期货价格往往领先于现货价格一段时间,而在交割日期,期货价格自然回归到现货价格。
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大豆现货价格波动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走势仍能与现货价格保持紧密联系,所提供的价格信号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图2: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比图近年来,东北广大大豆种植者在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种植和销售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黑龙江农垦集团下属的120多个农场,都配有大商所的行情终端,可以随时了解到大商所期货行情,提前了解大豆未来供求情况,科学制订大豆种植和销售策略。
2003年10月,虽然大豆现货价格不高,但国际和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上涨迅速,暗示未大豆存在供求缺口,黑龙江农场及广大豆农根据期货信息,及时调高大豆销售价格,有利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4年初,时逢产区确定大豆种植面积之际,大大豆期货价格仍然在高位盘整,以此价格推算农民种植大豆将获利80%以上。
广大农民根据期货信息,合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2004年,我国种植面积达到999万公顷,较2003年增长7%,对于大豆增产和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豆期货市场为大豆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期货市场作为风险转移和风险再分配市场,为企业分散、转移粮食价格风险提供了有效的避险工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油脂、饲料等大豆相关企业树立了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回避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在大商所会员和客户中,参与套利交易的会员客户在30%以上,套利交易量占市场交易量的60%左右,成为分担市场风险、稳定市场运行的中坚力量。
2004年底大商所客户总数有11万多个,其中法人客户4500余个,法人客户中约有一半是粮食、油脂相关企业,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饲料进出口公司、中谷集团、黑龙江省农垦集团、吉林省吉粮集团、华农集团等都是大商所的骨干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