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2、孔子的贡献
(1)思想上:
①思想核心:“仁” ,就是“爱人” “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 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 带奇木异树来此 种植2000多年 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 我国最大的人工 园林,园林内栖 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说说孔子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论使语别·人卫站灵得公住》; )
钱穆子先贡生问注:曰自:己自“想己立有要,事一便事言也行帮可得助通以人,终能同立身时;也行使之别者人事乎事?行”得通。
子曰:“自…己想…达己,便所也不帮助欲人,能达勿。施于人。”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
省剥孟刑夺子罚他,们的薄。学税民敛本说”思是,想是是对劝孟孔统子治哲子者学学要思善想待中民的众精, 华四不,要也书过是:分对地孔 说子的民继本思承想和的发发展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大治学乱》兴《亡中的规庸》 《经律次典孟,之,子孟提,子出君位》把了为列在道一轻德个”“唐规富,四后范有这概民也书成括主是之为为性孟四的子一儒种著用。学,名仁即命政”仁题来《、:解《诗义“释论》、民 君语五礼《为民》、贵关经书《智,系:》孟。社。《易性》本《善的春思秋想》。 地其敬位理之仅由心是、次人是于人非都之孔有心丘“。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3)编订整理出“六经” : 《诗》 《礼》《书》《易》《乐》《春秋》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秋 战 国 时
(崛4起),、“思士想”文上 创阶化件 和层:代 的的从的 思 活“跃学在出 现官封建府剧烈”会经
期 文
到“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
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 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 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 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造”相 的含产义想: 的 制 变 济 化
和应物观 。度化迅繁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
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为“政克以己复德礼”为仁”;主张推己
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 的适施用与性人,”由。““爱爱恢人 人””复作所西为推“导周仁出的”的一的礼系重乐列要思精制想神度都内深涵刻具体有现广出泛 根孔 际 民 在本众子之几礼的对间千目精一共年的神般同后,社和的:是会谐今“民发天代维仁众展,”的的孔表护的关关子奴西一注切的种,,这隶周表对这一主的现整种思方想个以利奴式人博仍益隶,类大具即社宽有制孔普会厚统子发的遍的展胸的治民中怀现秩本实实来思现爱性序想人护和。
3.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4、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 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 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③伦理观上:“性相近也”
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核心协是调“仁人”际的思关想系,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
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
思达想109核次之心多:,说明““爱仁人””在孔、子“的己思想所体不系欲中居,于勿十施分重于 要的仁地位。 协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而有所发 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 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 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
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一生。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 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 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 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陆王 心学
宋元 明 清
北宋 南宋
批判 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春秋末孔子 ↗ 创立儒学
↘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焚 书坑 儒” → 使儒 学遭 受打 击明代中
汉武帝时“罢
汉初 儒学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永恒的价值。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 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 步意义。
(2)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实践: 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
族垄断的局面
•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孔府 位于孔庙东
侧,有“天 下第一家” 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 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 与内宅合一 的典型建筑。
耶稣
孔子
有人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节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 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 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 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 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 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 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 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 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