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诊断学基础ppt课件

超声诊断学基础ppt课件

60年代为A型普及,61、62年北京、武汉先后 开展。80年代B型迅速发展,彩色多普勒应 用扩大了应用范围,同时提高了诊断水平。
1988年哈医大自制静态三维成像。
1992年武汉同济协和医院王新房教 授研究经食管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观 查各种心脏病。
1995年王教授率先报道三维动态心 脏研究,使心脏结构空间关系显示进 一步提高。
故依次排列:
体液(水)、血浆、脂肪、肝肾、纤维组织、 钙化、结石、骨骼、气体等。
(5)Doppler效应
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在连续介质中作相对运动 时,所造成的接收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的变化,这 种现象称之。
这一现象是奥地利学者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 在1824年发现的。即振源与接收器相对运动时,接 收频率增高,而背离时降低,频率的改变称多普勒 频移,发生频移的现象即多普勒效应。
散射为脏器内微小结构信息(凹凸不平界面时) 血管中10—100个红细胞聚合即可产生。
(4)吸收衰减
指声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小界面的散射, 大界面的反射,声束的扩散以及软组织对超声 能量的吸收等而使声能逐渐减弱。
衰减:多由介质吸收所致 包括介质粘滞性—构成内磨擦力导热性—耗能
含蛋白质高的吸收亦高,水的吸收系数最小
近场区:近场声束宽几乎相等,
分辨率好。
远场区:声束开始扩散,使图象
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三)物理特性:
(1)方向性(指向性或束射性)
频率高,波长短的特点,基本上为一条直线向 前传播,易于疾病的诊断 。
(2)反射与折射
大界面 对入射超声产生反射显象,在传播过 程中遇到二种以上的不同界面时即产生反射。
2、声的单位:1Hz(赫兹)=1次/秒
超声与能听到的声音一样都是物质振动形成 的,振动往复一次称一周。物理学上用Hz表示。
3、声的分类:
可闻声 16-20000Hz 人耳听阈范围内
超声 >20000Hz 人耳听阈范围外
次声 <16Hz
人耳听阈范围外
次声与超声是人类听不到的两种声 波,在自然界中超声是客观存在的(如蝙 蝠能发出超声做飞翔导向工具,借助超声 的反射,准确捕捉昆虫)
概述
▲(一)超声诊断的概念 利用超声波探查人体器官诊断疾病
的方法简称超声波诊断,又谓超声诊断。 包括超声原理,仪器构造,显示方
法,操作技术,记录方法及对回声讯号 的判断分析。是声学,电子工程学与医 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是 形态学的诊断。
▲(二)超声医学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起于40年代 ,1942年用于医 学,由德国精神病医生Dussik首先将A型用于 颅脑的诊断,开创超声医学新的领域。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c=f×λ
可见在同一个介质中,速度不变,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分辨率越高,穿透 力越弱;
频率越小、波长越长——分辨率越差,穿透 力越强。
探头频 率
波长
2.5MHZ


(3.5MHZ
分辨 率
穿透 性
用于人体


深层组
5MHZ

7.5MHZ

(10MHZ)


浅层小儿脏器


表浅脏器
如平滑大界面入射角过大,可使反射声束偏离 声源,则回声失落,图象上不显示。
由于人体各种组织脏器的声速不同,声束在经过 这些组织间的大界面时,产生声束前进方向的改变, 称为折射。(可产生误差)
(3)散射
小的界面(界面尺寸小于声束的直径对入射超声 产生散射显象,使超声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向各个空 间方向分散辐射。故散射无方向性。
4)全反射型:
肺、肠第二介质。
三、超声仪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主机+探头组成
探头又称换能器(为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组成)
主机(供给电源)—产生高压电脉冲—激历换 能器晶体—电能转换为声能—发射到人体在组织 中传播,收集信号—在换能器中把声能转变为电 能—在主机中经过检波处理—然后显示在荧光屏 上。
1952年美国Howry医生开始研究B型切 面显象,临床应用价值更加提高。
1954年瑞典的Edller医生首先用M型(超声 光点扫描法)诊断心脏疾病。
1957年日本里村茂夫首先用D型诊断心脏 病。
我国超声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50年代:A型广泛用于临床,肝、脾、妇科 等。(1958年上海六医院首先使用)
大血管内任一点的血流方向、速度及性质。 多普勒效应:
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在连续介质中作相对 运动时,所造成的接收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
二、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
(一)声与超声
声:是一种机械振动,在弹性介 质中以纵轴波的形式传播,使介质粒 子产生压缩及驰张,交替变化来传播 能量。
1、声波:由声振动激起的一种疏密波
• 无反射型 • 少反射型 • 多反射型 • 全反射型
1)无反射型:所有液性组织
无声阻抗相差异界面,反射少吸收 亦少,声能很好传导—如胆囊、膀胱、 囊肿、胸腹水等
2)少反射型:均匀的实质脏器
反射少,密集光点—肝、脾、子宫 等
3)多反射型:
结构杂乱的实质器官和肿块,反射 多—正常乳腺、异常癌肿等。
B型分:
线 扫—视野广,适合腹部和妇产 扇 扫—较小接触面而获得较大视野,适 于心脏。 凸面扫—弧形,心腹均可 M型:为活动显示型。光点连成曲线+慢扫描, 是心脏疾患诊断的较早的诊断工具。
彩D问世后,单一M型少见,都作为二维超 声心动图仪的一种显示模式。
D型:
为差频示波型,应用Doppler原理测定心脏
根据该效应可测出有无血流或组织的活动,活 动的方向及活动的速度,可以检查心、血管病变。
• (四)声阻抗 定义:阻抗声能传播的力量称之为声
阻抗。(声阻抗越大,反射越强) 声阻抗(Z)=介质密度(P)×声速(C) 即介质密度越大,声速越快,声阻抗
越大(反射越强) 骨阻抗最大,肝脏次之,血液最小
根据声阻相差的大小与组织结构内部的 均匀程度,将人体组织、器官等的声学类型 分为四种:
(二)物理量
超声和一切波动一样,具有频率(f) 声速(c)和波长(λ)三个物理量,三者之
间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c=f·λ 。
1、频率(f):指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
2、声速(c):单位时间内波动传播的距离。人 体软组织平均声速为1540m/s。
3、波长 (λ):波动传播过程中相邻的两个质点 之间的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