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3.城市界面色彩的调查与思考——以武汉沿江大道为例罗文静、陆涵摘要:多元化的城市元素使原本多样的城市色彩变得更加复杂无序,亦造成城市特色的严重缺失。
为构建新的城市色彩秩序,从城市CI角度,以GB/T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和《中国建筑色卡》为基本研究工具,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思路,调查与分析武汉沿江大道的城市界面色彩的基本状况,总结建立城市色彩数据库及色彩评价体系的方法,为科学开展城市色彩的规划及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而使城市色彩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城市界面色彩;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色彩秩序;定量分析;调查;武汉引言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在彰显城市个性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与建设,一方面,激烈的商业竞争使得房地产商为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而盲目追求楼盘的个性与特色,以致相邻地块之间的建筑色彩差异太大,形成无序混乱的色彩景观;另一方面,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导致城市色彩文脉的割裂、破坏甚至消失。
同时,日益丰富的城市空间构成元素(如广告标识、雕塑小品等)亦增加了原本多样的城市色彩的复杂度及无序性。
尽管城市色彩规划作为控制和改善城市色彩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已纳入城市规划的管理控制体系中。
然而,不少城市的这种“色彩管理运动”最终都因缺乏可操作性等种种困难“无疾而终”,城市色彩尽管看似“多元”,却因缺乏秩序、特色及系统化的科学管理,而形成了新一轮的“千城一面”。
为增强城市色彩规划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城市色彩调查的科学方法,从城市CI(City Identity System)角度对城市色彩进行调查与分析。
1 城市界面色彩城市色彩是通过视觉识别城市个性外在形象的重要环节。
为防止城市色彩的杂乱失调而导致的识别紊乱,根据现代城市CI理论,通过对城市色彩的分析提炼,建立由城市标志色、城市界面色彩以及城市总体色彩构成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图1 研究范围 城市界面由廊道、节点和可视边界三者构成,城市界面色彩即对这些物质触媒的色彩感知的总称。
廊道包括生态廊道(河流、水系和绿化廊道)和人工廊道(道路、高架桥、轨道交通及配套设施);节点是城市色彩识别系统中色彩的高潮部分;可视边界是垂直于地表的“面”,包括连续的建筑表皮,商业街的商业门面及广告招牌等界面。
城市界面色彩反映的微观尺度上的城市色彩感受,与反映宏观尺度上的城市总体色彩相比,更接近人的尺度,更容易为人感知,也更易于控制。
所以对城市界面色彩进行调查和分析,更易于实际操作且产生更为人感知的效果。
因此,尝试以武汉市沿江大道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城市界面色彩的调查与分析方法,为重点地段的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并为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色彩奠定基础。
2 武汉市沿江大道城市界面色彩调查分析研究选取一个完整的城市界面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即武汉市沿江大道,其西起于武汉关,东止于长江二桥下的武汉天地,全长4.06 KM (图1)。
其为于武汉的两江交汇处,汉口租界风貌区内,紧靠汉口江滩,沿街有江汉关大楼、横滨金正银行、花旗银行及宋庆龄故居等4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邻汉口江滩,并位于武汉“两江四岸”地带,是展现武汉城市景观的重要窗口地带,亦是体现武汉城市总体形象和城市色彩的重要廊道。
2.1 调查方法结合现有的城市色彩调查方法,研究采用色卡目测对比及数码相机拍照相结合的观测方法。
为避免日光光线色温的变化较大带来的影响,选择在晴天的10:00AM-3:00PM 时段,使用数码相机对研究范围内的城市界面色彩(包括道路及配套设施色彩、建筑色彩、广告色彩)进行拍照采样,拍摄尽量选取光线的过渡面,并保证拍摄距离及角度的一致性。
使用以GB/T15608-1995《中国颜色体系》为基础的《中国建筑色卡》来记录研究范围内的城市界面色彩,目视比对建筑色卡与调查对象,记录最接近于调查对象的色彩编码。
调查尽量贴近调查对象的无阴影一侧的表面,减少因阳光照射与投影造成的误差。
同时为减少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进行三次调查并比对调查结果,对差别较大的样本需进行再检查。
图2 色彩样本类型示意图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传统的“主色-辅色”二元分类方法来判断道路及配套设施色彩、建筑色彩及广告色彩的层次。
该色彩在其立面上分布的面积不小于立面上任意一种颜色3/4且占据立面的某一区域或在立面上呈有规律分布的则确定为主色调。
另外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只考虑主体部分的颜色,而勿需考虑裙楼;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属于主色调范围,普通的玻璃窗则不列入范围。
除主色调以外的立面色彩是辅色。
依据主色调的数量,可将调研对象总体分为“单色型”及“双色型”(图2)。
2.2 数据处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国建筑色卡》电子软件、EXCEL 和PHOTOSHOP等工具对色彩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首先,归纳主色调样本作为色彩分析的基本单元。
从沿江大道两侧的65栋主体建筑中归纳出建筑主色样本67个,18处商业店面中归纳出商业店面主色19个, 39处广告牌中归纳出广告主色51个, 3种道路中归纳出道路主色3个,41处环境设施中归纳出设施主色样本54个,6处节点中归纳出节点主色10个。
然后,进行色彩数据的转换。
对应现场测量记录的《中国建筑色卡》色卡代码,将其色彩标号(HV/C )中的各个参数转化为单一数值。
由于V (明度)和C (彩度)都是单一数值,H (色相)用“数值标号+字母标号”来表达,可建立公式H=3.6A+B(H :量化后的色相值;A :色相的数值标号;B :由色相的字母标号转换成的数值,设R=-18、YR=18、……RP=306)将色相标号转化为单一数值H ,数值H 代表了该色相在色相环上与正红(5R)之间的逆时针夹角。
例如,色彩标号(6.9G 8.5/2.8)可通过上述方法转换为(150.84,8.5,2.8)。
可提取其中任意两个数值做分析图,例如,可做出色相—明度散点分析图,以色相H 值为角度,明度值V 为半径画出坐标点,直观表示样本的色彩倾向。
最后,将全部色彩信息汇总,建立现状色彩数据库系统地保存调查结果。
2.3 调查结果分析图3 主体建筑主色明度-彩度分布 2.3.1 可视边界色彩分析(1)主体建筑利用《中国建筑色卡》电子软件及EXCEL 工具将所有主体建筑的主色绘制成明度-彩度分布图(图3)及色相-彩度分布图(图4)。
由图可示,沿江大道沿线主体建筑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色彩特征。
第一,集中于低彩度、高明度区域。
高明度(V >6)的色彩样本占据60%,低彩度(C <3)的色彩样本占据83%,兼具这两种属性的占52%;第二,向冷、暖两个色系集中,分别以10R 及B 两个色相轴为中心呈扇形分布。
暖色区域的集中程度强于冷色区域。
冷色区域样本数量少,占据了32%,扇幅亦较小(10G-P );暖色区域样本数量多,占据了68%,扇幅亦较大(10Y-P );第三,冷色调大多兼具高明度、低彩度的特点,而暖色调大多具有低明度、低彩度的特点。
利用PHOTOSHOP 软件,将现状照片进行拼接,得到沿江大道城市界面图(图5)。
结合图片及上述色彩倾向分析,可知沿江大道沿街建筑主色倾向为高明度、低彩度的冷色调,配有低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点缀其中。
各色系分布集中,较协调统一,高明度、低彩度的冷色调符合滨水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
但也有少数建筑颜色基调与整个城市界面不符,尤其是修建年代较近的建筑,如以高明度、高彩度的蓝色(6.3PB3.5/7.6)为主色调的湖北鑫乐银兴电影城,与周围建筑颜色形成较大反差(图5)。
图4 主体建筑主色色相-彩度分布宋庆龄旧居至武汉人才市场段维多利亚酒吧至概念酒店段江城豪生明珠大酒店至武汉市人民政府礼堂段图5 沿江大道城市界面图为进一步分析建筑使用功能对于其色彩的影响,绘制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主色色相-彩度分布图(图6)及明度-彩度分布图(图7)。
沿江大道的沿线主体建筑主要可分为办公、居住、餐饮娱乐等三种使用功能。
其中,办公建筑的色彩样本占49%,构成沿江大道城市界面色彩的基调。
经比较分析,可得如下四点特征:第一、办公、餐饮、居住建筑多为低彩度,分别占据其94%、79%,71%;第二、三类建筑的色彩倾向为高明度,但其集中度略低于彩度,与沿江大道的主体建筑整体色彩趋势一致;第三、办公建筑与居住建筑呈现较为明显的冷暖对比,前者暖色调略强于冷色调,后者反之,餐饮娱乐建筑则明显倾向于暖色调。
第四、办公建筑与餐饮娱乐建筑主色均集中分布于低彩度的Y-YR及RP-P区间范围内,而居住建筑主色集中分布于低彩度的B-PB区间范围内。
具体而言,年代较近的居住建筑以低彩度、低明度的暖色调为主,比如武汉天地小高层,而年代较远的则以低彩度、高明度的冷灰为主色调,整体上未形成较大冲突;新建办公建筑的主色调大多为低彩度、高明度的冷灰,而像武汉招商局、武汉人才市场这类的经历史建筑改造的办公建筑则以较高彩度、低明度的红色为主色调,成为该界面色彩的高潮;餐饮娱乐建筑由于考虑到盈利的因素,主色调协调性不太高,分布较散,且不少新建建筑采用反射性较强的材料,形成高明度的主色调,如明珠豪生大酒店使用明度较高的黄色(10Y8.5/6.4)和蓝色(3.1PB 7.5/5.2)形成对比补色系,色彩与尺度均突出于整个沿街界面,而赛江南艺术餐厅则使用低饱和度的暖色系作主色调,并与年代较早的历史建筑主色调相呼应,既突显了自己,又不与整个界面色彩冲突。
另外,沿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均以低彩度的浅暖灰色系为主色调,定下了整个色彩边界的颜色基调。
图6 各功能主体建筑主色色相-彩度分布办公建筑明度-彩度分布居住建筑明度-彩度分布 餐饮娱乐建筑明度-彩度分布 图6 各功能主体建筑主色明度-彩度分布图7 商业店面主色色相-彩度分布图11 广告主色色相-彩度分布 (2)商业店面当步行在沿江大道上时,主体建筑的颜色只能成为城市的背景,而商业店面则成为为人感知到的可视边界。
由于整个沿江大道沿街均布置尺度较大的公共建筑,未形成系统的商业街区,而是在建筑底层设置相对分散的商业店面。
通过绘制商业店面主色色相-彩度分布图(图7),更为直观地讨论商业店面主色的色彩倾向。
总体而言,其主要为低彩度、低明度,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冷暖对比,但以暖色调居多。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新建住宅楼底层的商业街区,多为开发商统一规划,颜色风格一致,无形之中提高了该街区的整体识别性,如武汉天地的商业街区已形成为该城市界面的重要节点(图8);2)老住宅楼底层的商业店面,以高彩度、高明度的暖色调为主色,各自为政,争奇斗艳,破坏了整个商业界面的和谐统一性;3)老住宅楼底层的酒吧,如宋庆龄故居旁边的住宅楼底层的酒吧,建筑风格色彩统一协调,以低彩度、低明度的同一色相区间范围内的暖色调作为主色,符合整个商业界面低彩度、低明度的暖色调趋势(图9);4)汽配修理店面,主要集中在沿江大道北段,墙面破损且外立面较脏,未得到及时维护更新(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