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菌种选育的研究发展
一、诱变育种
(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技术)
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1)以合适的诱变方法处理大量分散的微生物细胞悬浮液, 在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的变异频率 大大提高。 采用的诱变剂有紫外线(UV)、X-射线、α-射
物理方法 常用诱变方法
线、β-射线、γ-射线、激光和低能离子注入等 。 采用的诱变剂有天然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 化剂、移码诱变剂及抗生素类诱变剂等。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小结
目前用于抗生素菌种选育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相当成 熟,已形成原生质体诱变、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电诱导 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原生质体转化等一系列 技术。利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改善菌种的遗传性状,提 高抗生素的产量和改变抗生素的组分,而且可以综合不 同菌株的代谢途径,产生新的抗生素。 由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能克 服遗传障碍,实现远缘杂交,重组频率高等优点,为遗 传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所以不论是方向性还是自 觉性,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 而且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 缓慢的现象。
目前推理选育最常用方法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发展简史: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法国Karski研究小组 在2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 现象,同时日本Okada发现艾氏腹水瘤细胞易被灭活的 仙台病毒诱导融合,从而开始了细胞融合的探索。 1974年Kao等在研究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时发现聚乙二 醇(PEG)能有效促进融合,且融合频率显著提高。PEG 诱导融合的作用被证明同样适用于微生物原生质体,从 而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迅速建立起来,在酵母、放 线菌、霉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种内、种间、属间以 至科间很快形成了实验体系,解除了很多技术障碍。
融合子的鉴定Leabharlann 融合子的筛选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关键。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常用的融合子筛选方法:
营 养 缺 陷 型 遗 传 标 记 抗 药 性 标 记 荧 光 染 色 标 记 失 活 原 生 质 体 供 体 法
另外,温度敏感型、糖发酵和同化 性能、呼吸缺陷和形态等亲本标记选择 方法也用于融合子的筛选,克服了营养 缺陷型和抗药性标记等的缺点,而且更 适合于远缘杂交。 其他辅助方法如DNA含量测定、同 工酶电泳电镜观察、利用毒力差异等也 常和上述方法配合使用。
三、基因工程技术
简介
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建立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 使基因或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DNA片段的分离变得十 分容易。 由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是合成天然抗生素 的最重要的生物,因此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链霉菌中应 用最为广泛。20世纪80年代,链霉菌遗传转化系统的 建立和运用实现了链霉菌基因的克隆,1983年Hopwood 等首次利用链霉菌宿主-载体系统克隆到抗生素的生物 合成基因。此后链霉菌的分子生物学发展很快,已形成 了以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为主的外源 基因克隆表达系统。
三、基因工程技术
简介
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大量有用的载 体系列,对抗生素产生菌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几及抗生 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有多种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获得成功克隆和表达,其生物合 成机理研究也已比较深入和全面。
三、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是DNA重组技术,即利
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 经过体外或离体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与适当 的载体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 子,然后再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或受体 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 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新的遗传特征。
三、基因工程技术
在对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及调空机制充分认识的基础 上,利用DNA重组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有目的地定向改造 抗生素产生菌, 使之过量合成抗生素或改变原有抗生素 的某些性质, 合成出更适用于临床或具有新的疗效的抗 生素。这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制作者:
二零零五级 生物技术系 冉兴鑫 81050616
概述
现代,抗生素(antibiotics)作为重要临床应用药物在防 治疾病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以其高效、低毒和易分解等优 点日益受人们关注。菌种是抗生素生产的基础,因此,菌 种的选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抗生素菌种选育技术 已从传统的诱变育种发展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 技术,并且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的多元化的育种方式将是 今后抗生素菌种选育的主导方向。
小结
与其他菌种选育技术相比,基因工程技术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使人们按照预定的方向进行育种。另外,基 因工程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克服了传统育种的随机性和 盲目性,可以打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实现远源基因 的重组,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菌种选育方法。
综述
目前抗生素菌种选育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另人瞩目 的成就,许多优良的生产菌种被选育出来并用于国内外的 工业化生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诱变育种的随机 性大,在提高了抗生素产量的同时也伴随着有害突变的产 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只局限于2个菌之间的融合,没有 扩展到3个以上的菌之间的融合;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 有时受到限制性屏障的影响等。随着对抗生素生物合成途 径及其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抗生素育种技 术结构将会逐步转向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的多样化的育种 结构方式。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全面发展必将开创抗生素 菌种选育的新局面,并为新药的筛选与开发提供一个崭新 的途径。
随机筛选(random selection) 常用筛选方法
推理选育(rational selection)
一、诱变育种
(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技术)
(1)随机筛选(Random selection)
诱变育种技术中一直采用的初筛方法,它是将诱变处理后形 成的各单细胞菌株,不加选择地随机进行发酵并测定其单位产量, 从中选出产量最高者进一步复试。
化学方法
(化学诱变剂在诱变微生物菌种时造成的突变率通常较高、相对经济, 但大多是致癌剂或极毒药品,使用时须谨慎。物理诱变法设备简单、操 作方便、诱变效果好,但正变率低、筛选工作量大。)
一、诱变育种
(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技术)
2)设计一种有效的筛选方法淘汰负变菌株,并把正变菌株 中少数变异幅度最大的具有优良性状菌株巧妙的挑选出来。
优缺点:
较为可靠,不管种子或发酵过程的生产条件、生理条件如何, 都与发酵罐生产条件比较接近,可以模拟进行,但随机性大,需 要进行大量筛选。
一、诱变育种
(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技术)
(2)推理选育(Rational selection)
根据抗生素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机制来指导和设计的育种方案。 是诱发突变与理性化筛选方法相结合的一种育种方法。 优点: 大大减少筛选的盲目性,提高筛选效率。 抗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抗自身及其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抗分解代谢物阻遏突变株的筛选 代谢障碍突变株的筛选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形态突变株的筛选 磷酸盐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膜透性突变株的筛选 金属离子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提高限速酶的活力,改变细胞内代谢流的方向; 增加抗性基因拷贝数,提高产生菌自身耐受性; 增强正调控作用或者解除负调控基因的阻遏作用; 阻断支路代谢,增加有效成分; 引进抗性突变;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
三、基因工程技术
组合生物合成是近年来发现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热点,其 原理是将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涉及到的一些酶的编码基 因进行互换,由此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基因组或杂合基因, 从而产生许多新的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发展简史:
1978年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讨论会提出原生质体 的融合问题,使这一技术迅速推广到了育种领域。 1979年P首先发表了融合育种提高青霉素产量的报 告,从而开创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抗生素育种改良工 作中的应用。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包括: 遗传标记的筛选
原生质体的制备 融合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