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12,20
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12,20
(三)策略
1、帮助回归者重新定位自己。 2、进行回归适应的培训。 3、为回归者提供机会。
补充资料:奥格布文化模式理论( C u l t u r a l mo d e l t h e o r y )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
该理论是修正了他以前提出的阶层化社 会理论后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理论模式。 他试图从传统文化、 族群历史经验、 族群生存策略以及族群关系的多重角度, 寻找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的 原因。(以教育为例来说明其模式)
也即:在到新文化环境初期,个体由于感受到 与母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 的反差、不适或失控感。
相关概念
1、文化断层(cultural dislocation):英国人类 学家、社会学家Taft于1977年提出。
认为其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出现文化疲劳, 由疲劳带来心理失调,召唤愤怒、失眠等;二是 有失落感,因为与熟悉的文化环境脱节,在新环 境中无法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三是被新文化环 境中的人拒绝,在社会关系建立上不知所措,体 验到挫折感;四是不能胜任新环境中的事务,自 我评价降低。
(三)W型曲线模型
(Gullahorn于1963年提出,Trifonovitch于1955年提出)
噶勒浩恩根据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过程,总结并提出 了跨文化适应曲线,简称w曲线。这种跨文化适应曲线 反映了多数人在接触异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样 式。以青少年到国外留学的文化体验为例,该曲线共分 为7个阶段:密月期——所见所闻都感到十分新鲜,觉 得周围的人也很亲切;斗争期——面对日常生活及工作 上的种种困难出现无力感,常常在斗争与脱逃两者之间 徘徊;纠葛期——困难和问题无法顺利解决,而使情况 更加恶化;适应期——逐渐适应当地社会和日常生活; 再纠葛期——自以为对异文化已经了解,但对复杂的问 题仍不能明确地把握;归国前期——喜悦地期待着归国, 精神振奋,有恋恋不舍之情;归国后的冲击——与所期 待相反,在生活及与人接触当中,有疏远之感,必须进 行文化的再适应。
2、变迁休克(transition shock): Bennett于1977年提出。
变迁休克是人类有机体对新的、变化的环 境不能有效适应的状态。
最初的学者都是从消极意义上看待文化休 克,人们研究的出发点是怎样把它减少到 最小,或者缩短经历的时间。
3、Adler关于文化休克的观点(1972、1987 年):
提出与奥布格等人相对的观点,他把文化休克 置于更广阔的背景,文化休克被当作是一种深 刻的学习体验,它会使个体提高自我意识、获 得个人成长。
二、跨文化适应理论
以跨文化适应理论来说明。
跨文化适应理论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研 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 过程。其中包括个人的文化态度、思维 方式、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意识、文 化摩擦、人际关系、文化调整、文化交 流能力等诸多因素。
在“U”型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归的适应也包含其中,更 加全面地描述了随着时间变化,旅居者对新文化环境 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AB
旅居时间 C DE F
旅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AB
旅居时间
C
DE
F
(四)心理学家博瑞四类型说
其根据对本民族的归属意识和对主流民族的 态度,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将人们划分为四种 类型:①文化迁移型。否定对本民族的归属 意识,与主流民族保持积极的关系;②拒绝 型。具有强烈的本民族归属意识,对主流民 族集团采取消极态度;③平衡型。在持有本 民族归属意识的同时,与主流民族也保持积 极的关系;④文化放弃型。对本民族的归属 意识和与主流民族的交往上均采取拒绝态度。
(五)心理学家阿德勒跨文化适应五阶段说
则根据对异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提出了五阶 段说:①接触。接触异文化后,对该文化中的 某些新的特征产生好奇和兴奋;②崩溃。新鲜 感消失,并出现隔阂、迷惑、混乱、乏力感; ③摸索。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文化观;④自律。 对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从 迷惑中逐渐走出来;⑤确立。
(一)奥布格(Oberg)的四阶段说
蜜月期 敌意期 恢复期 适应期 (如:年、星期一工作综合症)
(二)U型曲线适应模型
(Deutsch于1963年提出,Lysgaard于1955年 提出):
当个体在新进入陌生文化时,带着新奇与热情, 处于起点较高处,随后为失落与失望期,处于 低谷,最后逐渐恢复,处于高点。
个体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赋予新意,使自己更加 丰满和成熟。
(六)阿特津森跨文化适应五阶段说
其侧重研究在主流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的 环境下少数民族的异文化适应心理。提出了跨文化 适应五阶段说:①对异文化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 ②因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陷入 混乱、动摇和苦恼当中;③在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 对异文化产生抵抗并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之点; ④在民族自尊、民族忠诚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⑤协调两种文化,能恰当地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对问题采取更灵活的态度。
三、重新回归适应(案例分析)
(一)概念 (二)原因 (三)策略
(一)概念
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回国后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心理与行为各方面的调 整和适应。
(二)原因
1、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个体。 2、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3、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
学习内容:
一、文化休克与相关概念
二、跨四文化、适跨应文理论化适应论
三、重新回归适应 四、影响跨文化适应有效性的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休克 奥布格(Oberg) :美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 认为Cultural shock是指:“在新的文化情境 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交往符号和象征而导 致的焦虑。”(1960年)
奥格布的文化模式理论框架包括两种少数民 族族群分类与五个层面分析。
两种少数民族族群分类 是:“自愿移民少 数民族” ( Vo l u n t a r y immigrant minority) , ) 与“ 非 自愿 移民少数 民族 ( I n v o l u n t a r y immigrant minority ) 。 五个层 面分析包括 : 1 . 参照架构 ( f r a me o f r e f e r e n c e ) ; 2 . 族群理论 ( f o l k t he o r y) ; 3 . 生存策略 ( s u r v i v a l s t r a t e g y ) ; 4 . 社会认 同( s o c i a l i d e n t i t y ) ; 5 .与主 流族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