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某小城镇建设地调研与思考

关于某小城镇建设地调研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燕平学号:1536004426710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等。

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樟斗镇位于省市大余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东接新城镇、南康区,南临池江镇、青龙镇,西靠左拔镇,北连崇义县,面积89.2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4619.11 亩,人均0.54亩;山林面积13.38万亩,人均15.68亩。

全镇现辖双伏、樟斗、下横、横江、蕉坑、下垄等6个行政村,村干部25人。

近些年来,樟斗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紧扣招商引资工作中心,突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抓好油茶、花卉、甜玉米、毛竹、工业速生林五项富民产业,特别是抓好特色产业油茶的开发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过去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效果,村镇面貌为之一新。

在产业发展上,通过抓好五项富民产业基地的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010年全镇财政收入为302.19万。

其中国税123万,地税278 万,契税1.19万。

昔日的樟斗镇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乡容乡貌曾一度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

近年来,樟斗镇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制订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经常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主抓副职任副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宣传、动员、监督等多项工作推进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城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财政拨款、群众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的城镇建设管理投入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是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城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镇党委、政府结合集实际,制定了《樟斗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樟斗城镇建设管理处罚办法》等制度,出台了《樟斗镇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方案》、《卫生文明公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小城镇建设管理走上了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夯实基础,建管并举,全力塑造靓丽村镇新面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础。

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牢固树立抢抓意识,以文明城镇创建为龙头,按照“规划一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抓起,规划、建设、整治、管理四管齐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城镇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商业、工业、居住、教育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给排水和电力通讯设施完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个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新型城镇。

为发挥中心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使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

加大规划管理力度,投资3万元,完成了樟斗镇总体修编及七个中心村的详细规划,为城镇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战略定位。

将2015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攻关年”,全面启动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紧抓机遇,对樟新公路进行了亮化、美化。

2015年全镇新修、翻修道路10余公里,累计完成城镇建设项目7个、投资1000多万元, 其中投资600万元的市场连接路门面房开发项目预计年底可全面竣工,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品位。

这些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善了城镇形象,为群众营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环境优美、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城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多头管理,分散建设的局面,实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体制,使住宅建设逐步向二三产业用房发展,重点开发商贸小区,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搞好交通、通讯、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近年来,樟斗镇采取公助民集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70万元,共修4条6 公里的“便民路”。

实施了集镇“排水工程”,建设地下排水管道,较好地解决了镇区排水难题。

对沿街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和粉饰,对商业性牌匾、广告牌进行专项整治;在镇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带种草植树。

投资50万元实施了道路光亮工程,安装了路灯。

(四)强化管理,抓好城镇环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

城镇面貌如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

为此,我们把加强城镇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成立樟斗镇环卫队。

实施“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五化工程,开展文明城镇“三个五工程”。

即:镇区镇容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卫生秩序、食品卫生秩序等五项综合整治工程;马路市场管理、街道卫生保洁、镇容卫生管理、交通秩序整治、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等措施。

二是对环卫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投资40万元购买了两辆垃圾周转车,大力推行垃圾定点投放和定时收集,推行环卫清扫、保洁、清运承包新体制,组建了9人的卫生监督员队伍,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清理“白色”垃圾,镇区环境卫生状况彻底改观。

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群众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环卫意识,使群众在参与城镇管理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规划滞后,建设质量不高。

一是规划水平不高。

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点、设计和建设的先后顺序上没有依据。

二是缺乏区域性合理布局。

只重视规模的扩,忽略整体效应的发挥。

三是规划管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过分迁就投资者的需求,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

四是建设质量不高。

建筑分布比较零散,普遍为一楼一底的火柴盒式的房子,缺乏独特的城镇文化特色和风格。

2、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近几年,樟斗镇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虽比前些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县其他城镇相比,相差甚远。

其原因主要是:一是信贷支持难,争取信贷资金投入举步维艰。

二是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

对个人投资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机制,导致部分群众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顾虑心太大,不愿过多投入,难以满足现代小城镇建设的需要。

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

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等“国家”、“政府”等“上级”、“干部”等“开发商”的情况。

3、环境欠优,配套政策滞后。

一是环境卫生工作起点低,办法不多,存在“四不畅”,即清理不畅、管理不畅、宣传不畅、经费不畅,致使环境卫生工作压力大,整体效能不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仍未根本好转。

二是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没有一套完整的,涉及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

4、管理不力,对外形象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

部分群众文明素质不高,城镇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给城镇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和卫生管理带来难度;城镇综合执法人员较少,管理执法难度大,小商小贩仍沿街叫卖,过往车辆仍乱停乱放。

三、几点建议1、抓认识,创新经营理念,明确整体工作思路。

一要强化领导,在实干上下功夫。

要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进一步强化相应的领导班子,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整体推进,最终形成领导谋划小城镇建设,干部思索小城镇建设,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要更新观念,在发展上下功夫。

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到与工业、农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来抓。

要充分利用集的区域、交通和资源优势,与培育城镇市场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发展全乡经济相结合,把其建成政治、经济、商贸流通中心。

三要落实规划,在特色上下功夫。

要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产业互动,突出特色”的原则来具体落实规划,把规划细化到块、到点,并引导业主和群众在建设上突出规模和档次,形成具有深刻涵、独具特色的小城镇。

2、抓机遇,发挥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全乡经济。

紧抓机遇,立足实际发挥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培育骨干项目支撑小城镇发展,增添小城镇建设的活力和后劲。

一是抓好工业建设。

继续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意识,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壮大产业,壮大财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二是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建设。

加快集乡长兴奶牛科普示基地建设,促进奶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提升产业品位和效益。

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獭兔、肉鸡、肉牛等特色养殖业,使特色养殖成为新的增收亮点。

三是抓好市场建设。

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的作用,利用区位优势,靠市场牵动和活跃城镇经济。

3、抓载体,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建设资金投入。

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部门投入和招商引资投入等多兀化投入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

二是科学规划。

搞好分区规划,既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和重点建设等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

三是部门支持。

以工代赈、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金融机构应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

4、抓改革,兑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建设积极性。

尽快出台经营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

既结合上级政策,又根据本乡实际,及时制定各项管理政策、优惠的投资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投资回报率。

5、抓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