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第一章: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Re k e Re k e y Re T k e Re k T e T k e k T e
y
x

0
T k k T
坐标转换矩阵

k T k T 1
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1 直接迭代法 2 牛顿法和修正牛顿法 3 拟牛顿法 4 增量方法 5 增量弧长法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大变形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1. 弹性大变形问题的有限元法
2. 物质描述大变形增量问题的T.L 、
U.L法
非线性弹性小变形 非线性弹性介质的本构关系,一般是根据材 料的力学试验通过拟合来得到的。例如金属材 料单向拉伸Romberg-Osgood模型的关系为 n k( ) E E 式中k和n为拟合的实验参数,E为初始弹性模 量。一般情况下本构关系可表为 ij f ij ( kl )
但其中的弹性系数Gs,μs不再是常数,它们是应 变或应力的函数,分别称为割线弹性系数。可 将它们看作与一定应力(或应变)水平对应的 割线常数(割线剪切模量和割线泊松比)。
例如对混凝土,Andenaes等依据实验给出, 八面体正应力、切应力和八面体线应变、角应 变间关系为 oct 3 K s oct oct G s oct octσoct m 并有 Gtt K oct Gs 1 a B G c Ks s G K s G s ( c oct ) p εoct e oct K G 其中G、K分别为初始切线剪切和体积模量, cB 为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a、m、c和p为由试验 确定的常数。
简单来说,势能原理等价平衡,表达为
Ve=Vε+VP =1/2∫VζijεijdV
-∫VFbiuidV- ∫SσFsiuidS = min
余能原理等价于协调,表达为 VC=1/2∫VζijεijdV-∫SuFsiu0idS = min 利用格林公式,可证明 Ve+ VC=0
平面问题3结点三角形单元的有限元格式
x
转图
五、边界条件(应力,位移)
2.4、 3D问题的基本方程(分量形式,指标形式) 可将2D问题的基本方程推广到3D问题,下图为3D情形 下的应力分量。
微单元体的几种平衡关系
1. 沿x、 y 、z方向上 的所有合力的平衡
2. 沿绕x、 y 、z方向 上的所有合力矩的 平衡
本构关系
对线弹性介质在小变形情况下只有两个独立 的弹性常数,但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有多种 表示形式: 用G和μ表示 1 2G ( ij ij kk ) ij ij kk 2G ij ij 2G 1 1 2 用G和体积模量K表示 1 ij 2Geij ij m K kk ij 2Geij 3 1 1 ij kk ij sij 9K 2G
2 2 2
1.2.2 增量形式本构关系 增量本构关系的表达形式为 t d ij f ij , kl d kl Dijkl d kl t Dijkl 为切线弹性张量,形式上仍可表为 式中
D
t ijkl
解的广义坐标β1~β3为:
(a)
(5-2)
其中:
把(5-2)式写成矩阵形式有:
收敛准则 1、位移模式必须包含单元的刚体位移 2、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常应变 3、位移模式在单元内要连续、并使相邻单元间的位移必须协调 满足条件1、2的单元为完备单元 满足条件3的单元为协调单元 多项式位移模式阶次的选择——按照帕斯卡三角形选 几何各向同性:位移模式应与局部坐标系的方位无关 多项式应有偏惠的坐标方向,多项式项数等于单元边界结点的自由度总 数。 帕斯卡三角形
在有限元分析中有两种应用形式:全量形和增 量形本构关系。
全量形式本构关系 全量本构关系的表达形式和线性弹性情况相 同,也即 s ij Dijkl kl s Dijkl 为割线弹性张量,形式上它仍可表为 式中
D
s ijkl
2Gs s ij kl 2Gs ik lj 1 2 s
12 0
22 1
12 D121212 2G12
E 2(1 ) G 12 12 2(1 ) E
虚位移原理与虚力原理
1. 虚位移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
1) 虚位移原理的虚功方程——矩阵表达
体积力虚功
表面力虚功
δWe=∫V[Fb]Tδ[u]dV+ ∫Sσ[Fs]Tδ[u]dS
1、结构离散
2、确定单元位移模式及插值函数
在有限单元法中单元的位移模式一般采用多项式作为近视函数,因 此多项式运算简便,并且随着项数的增多,可以逼近任何一段光滑的 函数曲线。多项式的选取由低次到高次。 3结点三角形单元位移模式选取一次多项式:
单元内的位移是坐标x,y的线性函数。β1~β6是待定系数,称之 为广义坐标。6个广义坐标可由单元的6个结点位移来表示。把上式代 入代入单元3个结点i、j、m在x方向的位移ui,可得: (5-1)
利用上述关系,只要已知两个弹性常数就可 写出有限元分析中的弹性矩阵(D)。 例如,当以G和μ表示时,以张量形式表示的 本构关系为
2G ij Dijkl kl ( ij kl 2G ik lj ) kl 1 2 由此可获得弹性张量Dijkl。其他可仿此写出。
弹性张量Dijkl
vi ui sin vi cos ,
0 0 1
x
0 t
ui ui cos vi sin ,
cos t sin 0 sin cos 0
i i
i t i
t T 0
单元应力可以根据物理方程求得: 其中:
S称为应力矩阵,
4 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有限元方程
最小势能原理的泛函总位能Ⅱp的表达式,在平面问题中采用矩阵表达形式为:
对于离散模型,系统势能是各单元势能之和,利用单元的位移表达式代入上式有:
将以上各式代入泛函表达式,离散形式的总位能可表示为:
所以有: 这样我们得到有限 元的求解方程是:
5 引入位移边界条件
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变换
Re , e , [k ]表示单元在局部坐标系oxy的结点力, 结点位移, 刚度矩阵
Re , e , [k ]表示单元在整体坐标系oxy的结点力, 结点位移, 刚度矩阵
Re T Re e T e T 坐标转换矩阵
式中应力和应变偏张量分别为
sij 2Geij
1 1 ij eij kk ij eij v ij 3 3
如果用拉梅(Lame)常数表示,则有 kk ij 2G ij kk ij kk 3 2G ij ij kk ij 2G 2G 弹性常数间有如下关系
2 虚力原理
1)虚力原理的表述 给定位移状态协调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对 一切自平衡的虚应力,恒有如下虚功方程成 立(矩阵) ∫V[ε]Tδ[ζ]dV=∫Su([L]δ[ζ])T [u ]0dS
虚余变形功 虚反力功 表面给定位移
虚功方程——张量表达
∫VεijδζijdV=∫Suδζijnjui0dS
2) 余能原理
1 2 2 2 POCT X OCT YOCT Z OCT 1 2 3 3 1 OCT X OCT l YOCT m Z OCT n ( 1 2 3 ) 3 2 2 2 2 2 2 OCT POCT OCT 12 23 31 8 3
和由虚位移原理导出势能原理一样,由虚力 原理 ∫V[ε]Tδ[ζ]dV=∫Su([L]δ[ζ])T [u ]0dS 可得 δ(1/2∫V[ε]T [ζ]dV-∫Su([L] [ζ])T [u ]0dS)=0 记VC如下所示,并称为变形体的总余能 VC=1/2∫V[ε]T [ζ]dV-∫Su([L] [ζ])T [u ]0dS 则由δVC=0可得 余能原理 在一切可能的静力平衡状态中,某应力状态 为真实应力的充要条件是,变形体的总余能取 驻值。对线弹性体,此驻值为最小值。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桥梁工程系
有限单元法II
——2004级硕士生课程
主讲教师:周志勇
(副教授)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桥梁工程系
2.2 弹性体的基本假设
基本假定 (1)物体内的物质连续性假定:物质无空隙,可用连续 函数来描述 (2)物体内的物质均匀性假定:物体内各个位置的物质 具有相同特性; (3)物体内的物质(力学)特性各向同性假定:物体内 同一位置的物质在各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特性; (4)线性弹性假定:物体的变形与外力作用的关系是线 性的,外力去除后,物体可恢复原状; (5)小变形假定:物体变形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在 建立方程时,可以高阶小量(二阶以上)。
有限元(二)的具体内容
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 固体力学大变形基础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大变形有限元分析 边界元法-流体计算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1 弹塑性力学有关内容简介
2 几种常用弹塑性材料模型简介
3 弹塑性矩阵的建立步骤
固体力学大变形基本知识
1. 2. 3. 4. 物体运动的物质描述 欧拉、拉格朗日和克希荷夫应力 大变形时平衡方程和虚位移原理 大变形本构关系
x
1
y
常数项 线性项
x5
x 2 xy y 2 x 3 x 2 y xy 2 y 3 x 4 x 3 y x 2 y 2 xy3 y 4 x 4 y x 3 y 2 x 2 y 3 xy 4 y 5
对称轴
二次项 三次项 四次项 五次项
3、应变矩阵和应力矩阵
确定了单元位移后,可以方便地利用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求得 单元的应变和应力,因此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