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第一节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一、土地资源调查
•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遥感和测绘制图遥感和测绘制图),),),查清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数量、、质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

(。

(空间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和属性数据))
四、准备工作阶段
•组织准备
•专业队伍和工作计划
•资料准备
•文字与数字
•基础图件:航片、卫片、影像图、地形图•仪器和用品准备
比例尺的确定
•调查单位:县(市)
•调查基本单位:农区到行政村、林区牧区到乡•比例尺:
–农区1:10000,
–重点林区1:25000
–一般林区1:50000
–牧区1:50000或1:100000
六、内业工作
面积量算面积量算::
(1)原则原则::以图幅为理论控制以图幅为理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例平差,,自下而上进行汇总自下而上进行汇总。

(2)步骤步骤::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面积汇总;;
(3)方法方法::方格法方格法、、求积仪法求积仪法、、计算机面积量算法计算机面积量算法。

编图与图面整饰
编制各级土地类型编制各级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图,进行图面进行图面((图名图名、、图例图例、、色彩色彩、、符号符号、、花边花边))整饰整饰。

撰写调查报告
七、验收归档阶段•成果检查验收
•成果资料归档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
一、土地的位置调查
•土地的位置是土地所处地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三个因素决定的,土地的位置调查就是要解决一个地块的三纬定位的问题。

二、气候要素调查
•(一)收集当地气象资料及其资料分析
•根据调查所要求的内容,到调查区气象台,搜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包括某些要素的等值线图和变化曲线图,以及文字报告材料。

•(二)气候现象的野外观测
•注意气候现象的区域变异,如山区的垂直带的变异、山体的坡向变异、山谷的逆温现象等。

三、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一)资料收集
(二)外业调查
(三)资料整理和分析
四、水资源调查
•(一)搜集材料
–搜集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表水的水位、流速、流量、季节变化、水质、地下水出现的
深度、流动的方向、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等。

•(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①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和深度、水位、流量及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

•②调查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及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以及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潜育化的影响。

•③调查水库数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灌排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渗漏状况,以及灌排能力(如保证灌溉面积)。

•④采集地下水,必要时还要采集地面水,测定其化学组成,以研究其与土壤盐渍化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三)水资源量分析
•包括一地区的各种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目前的利用率和潜在的开采量、水资源的质量等。

因为水资源量对某一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影响很大,必须对水资源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

五、土壤资源调查
•(一)收集资料
•①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母质、植被等;②土壤剖面,如土壤是由若干层次组成,以其不同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以及松紧度、新生体等区分,它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和土壤性质,如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的化学分析资料:pH、盐分、有机质、N、P、K等含量;③土壤制图:包括土类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等,在地形图上或遥感影像图上勾划出来。

•(二)外业调查
•必要时要进行一些野外补充调查。

当由于土地利用、土壤改良等措施使土壤性状产生明显的变化时,就一定要做一些补充的外业调查。

• 1.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
• 2.调查访问
• 3.取样分析
•(三)土壤评价分析
在了解分析已有资料和补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土地利用特点对调查区的土壤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以便为调查区的土地资源评价提供土壤学方面的依据。

六、生物要素调查
•生物要素调查包括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调查。

(一)自然植被的调查
(二)人工植被的调查
(三)特种土宜植物调查
七、土地类型调查
(一)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二)中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三)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
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 21010GB/T 21010——20072007))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利用方式、、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分类。

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一级类121212个个,二级类二级类575757个个.
•国家标准科学国家标准科学、、严谨严谨、、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可操作性,,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分类依据提供分类依据,,且与国际相接轨且与国际相接轨,,解决了对同一土地利用现状现状,,不同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为国家科学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更准确为国家科学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一级类设定
林业、、水利
水利、、交
考虑农业、、林业
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农业
•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
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
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
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其他土地”
二级类设定
•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覆盖特征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
级类进行具体细化级类进行具体细化。

八、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人口方面:主要收集居民点的数量、性质及分布,人均居住用地,城镇人均占地等。

2.水陆交通方面:主要包括水陆空、铁路、公路、港站等对外交通运输、城乡交通设施及关键路口、路段、桥梁隧道现状及问题等。

3.工程设施方面:如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现状资料,管网系统等。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