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式口译四要领

正式口译四要领

正式口译四大要领:(林超伦)
别停下,别露馅,别着急,别太久
由于正式口译的任务是把讲话人的意图和效果传达给听众,译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这种过程持续不断,而译文质量如何是第二考虑。

无论什么原因,如果译员停顿下来,过程完全中断,也就没有质量可言了。

在英文里,这个过程叫delivery,指的不仅是口头说出的内容,还有译员声音的使用、形体与表情、与讲话人的默契、与听众的交流等。

中文里“表达”这个词似乎仅强调了译员的行动,但没有涵盖所有上述内容。

而“送达”又太强调结果了,对于表达的过程本身说明不够。

“传达”这个词,既照顾了“传”的过程,又强调了“达”的结果。

传达的基本技能归纳成四大要领:别停下,别露馅,别着急,别太久。

别停下:听懂什么记什么,记下什么译什么,无论如何不能卡住。

如果译不下去了,要马上从下一个会译的地方开始。

如果当时自己话说到一半,还没有“完句”,就尽量说点不痛不痒、不会有错的话,或是换个方式,重复有把握的几个字过渡一下。

只要顶过去了,把该译的一段话译完了,就是完成任务。

漏译,甚至错译,都比僵场好。

设想一下,如果译员没词了,全场鸦雀无声是什么结果。

这一点似乎与人们一般的本能反应相抵触。

在没有把握的时候,
人们通常要先想一想,即使想不出来也不瞎说。

实战口译则必须有敢于硬着头皮说下去的本领,即使知道说得不准确也必须说下去。

这当然不是说出错没关系,而是说实战口译的最高原则不是对与错,而是必须把句子说完,把话说完。

别露馅:千万不要从表情和形体动作上暴露出自己没听懂,或没记下,或是在硬着头皮翻译。

实战口译中,译员是什么水准就是什么水准,表示尴尬无助于提高质量。

注重口译水准当然重要,但是口译现场根本不是译员表现自己觉悟的时候,也不是提高水平的机会。

现场是要完成任务,轮不到译员自责、尴尬或谦虚。

不懂双语的听众完全依赖译员,如果译员在台上面露苦笑,摇头叹气,让听众怎么办?是继续听呢,还是不听?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口译做多了就知道绝大多数的听众都是译员的朋友,大家都希望译员不要被难点卡住。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听众经常是眼巴巴地盼望译员说下去。

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听众不是考官,不是来挑译员的错。

他们来是出席一场活动,谁都不希望看到活动僵场。

译员顶过去了,听众心中也石头落地。

听众都比较友好,不会站起来大声纠正译员的情况。

即使是在比较轻松的场合,也是以很友好的态度,提供生词的翻译,帮助译员渡过难关。

别着急:把握住自己说话的节奏,把握住作为译员特有的控制权。

经验不足者常见的毛病是在口译中说话时陕时慢。

往往是笔记清楚、翻译顺利的时候说得快。

原话没听清楚,或笔记不理想,或翻译吃不
准的时候,速度就明显放慢。

这样不仅听上去很不舒服,而且听众一下就知道译员遇到麻烦了,影响他们对后面译文的信心。

最理想的局面是,除非讲话人有意明显加快或放慢速度,译员应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每个意群结束时做一个停顿。

听上去“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非常清楚。

停顿时,译员可以从笔记本上抬起头来,与听众目光接触。

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强听众对讲话的兴趣和理解,而且给了译员自我调节的余地:明明知道要说什么话,但有意不加快节奏,腾出时间来,想下一句怎么说。

别太久:译员一定要在讲话人讲完之后两秒钟之内开始翻译。

实战口译中,停顿一秒钟好像是喘气,很自然。

超过了就觉得有点长,如果超过两秒钟,会觉得停顿了很长时间,让听众为译员担心。

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之一是刚才还有人在慷慨激昂地讲话,突然间没有声音了,反差很大。

另一方面,译员也会觉得自己耽误了很长时间,并因此感到心慌。

所以原则上,一听到讲话人讲完,必须快速结束笔记。

一般是划个闪电符号,代表某个字后面还有话,剩余的就全靠短期记忆去弥补。

当然,如果笔记不全,会影响口译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