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精品PPT课件


(休克的代偿期)
休克早期
➢特点:毛细血管持续收缩,动静脉短路开
放。外周阻力增加。微循环处于缺血状 态,灌注减少
休克早期
表现:去甲肾上腺素使网状上行系统活动增强 →烦躁不安; 交感兴奋 →泌汗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苍白、四肢湿冷; 肾血管收缩 →少尿; 血管收缩 → 血压不下降,脉压缩小。
扩张期
衰竭期
血液淤滞 粘稠度增加 酸性血液
高凝特性
红细胞
凝集
血小板
毛细血管内微血栓
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DIC )
激活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DIC 消耗 各种凝血因子
各重要器官组织 影响 严重出血倾向 广泛的缺氧和坏死
血液灌流停止 组织细胞缺氧
水解酶
溶酶体崩解 释放
各器官功能性 和器质性损害
休克失代偿期
细胞自溶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起始部有平滑肌环绕,它的收缩和开放可控 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
微A 后微A 真毛细血管网 微V
➢直捷通路:
后微A 通血毛细血管
➢动-静脉短路: 微 动-静脉吻合支 A
微V 微V
直捷通路 迂回通路
特点
经常开放 途径短,血流快 流经范围小
作用
血液回流的 主要通路
高排低阻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外周血 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输出量正常或 增加。
病理生理
各种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 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微循环改变 代谢改变 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 血液循环。
❖功能:实现血液和组织之 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组成
组织缺氧 刺激 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
胞 分泌 组织胺
关闭状态的毛细
血管网扩大开放范围
毛细血管容积
血液淤滞
回心血量
心排出量
Hale Waihona Puke 血压下降 重要器官供血休克抑制期
休克期
➢特点: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
约肌松弛,而微静脉收缩。外周阻力降 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微循 环灌大于流。
休克期表现
➢ 脑缺血 →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 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表现; ➢ 皮肤粘膜瘀血 →紫绀、湿冷; ➢ 肾缺血加重 →尿量进一步减少。
肾素- 血管紧张素 肾上腺-交感神经
儿茶酚胺
血管舒缩中枢
加压
周围皮肤、骨骼肌和内脏(肝、脾等)
的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平滑肌(包括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
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平滑肌强烈收缩 动静脉短路和直接通道开放
微动脉的阻力增高,毛细血管的血流减少
回心血量
血管外液体进入血管、血压仍维
持不变、血管内血量得到部分补偿。
微循环血量
进入毛细血管的血

组织灌流不足,氧和养份
不能带进组织
组织代谢紊乱
乏氧代谢
酸性物质(如乳酸、丙
酮酸等)增多、堆积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失去对儿茶酚胺的反应能力
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毛细血管后小静脉仍收缩(对酸中毒的 耐受性较大) 大量血液滞留在毛细管网内 毛细血管网内的静水压 水分、小 分子血浆蛋白渗至血管外 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加
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因素是血容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是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
输出量急剧减少。 心外阻塞性休克:始动因素是心外阻塞性疾病
引起的心脏后负荷增加。 分布性休克:始动因素是外周血管(主要是微
小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容量扩大。
休克的分类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外周血 管收缩致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输出量减少。
休克时儿茶酚胺释放
儿茶酚
胰岛素的产生及其外周作用 肌肉和肝内糖原分解
胰高糖素 垂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糖
葡萄糖 无氧代谢
ATP 乳酸
丙酮酸
蛋白质分解
尿素 肌酐 尿酸
灌流 代谢
酸中毒
休克时醛固酮分泌
血容量 肾血流量
肾上腺 分泌 醛固酮 保存液体与补偿部分血量
低血压 血浆渗透压 脑垂体 抗利尿激素
左心房压力
休克时三磷酸腺苷 细胞缺氧 ATP 细胞膜的钠泵功能
细胞外液体
细胞内钾移出细胞外 细胞外钠进入细胞内
细胞肿胀
细胞外液体随钠进入细胞内
细胞死亡
破裂
•溶酶体膜
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
释放
细胞自溶
休克进一步加重
(三)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由于持续的缺血、缺氧,细胞可发生变性、 坏死,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有效循环血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
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 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 量)。
【机体维持足够血液灌流的三大因素】 1)充足的血容量 2)有效的心排出量 3)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休克的分类
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丢失大量体液而发 生。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目的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护 理措施。
熟悉休克的分类、休克监测内容、重要脏器 继发性损害。
了解休克的微循环变化。
【学习重点】
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护理措 施。
概述
定义
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 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 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简言之,休克就是人 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 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MODS)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
轮流交替开放 物质交换场所 路径长,血流慢 流经范围大
动-静脉短路
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路径最短
加速血液回流 调节体温
血流最快
(一)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收缩期(缺血缺氧期) 微循环扩张期(淤血缺氧期) 微循环衰竭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收缩期
循环血量 心排出量
主 动脉弓 兴奋 血压
颈动脉窦
心跳加快 延髓心跳中枢
休克晚期
➢ 特点:微循环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 物质失去反应,血液更浓缩,血液流 变学的改变加重且可能出现DIC。
休克晚期
➢休克晚期临床表现:
昏迷不醒,血压测不到,脉搏不清, 尿不出,体温不升,DIC出血表现。
(二)代谢变化
无氧代谢→代酸 能量代谢障碍 →高血糖 细胞代谢紊乱、变性、死亡
感染性休克: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严重胆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等。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等使 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致心输出量锐减引起休克。
神经性休克: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引起强烈的神经 反射血管扩张引起休克。
过敏性休克:某些药物过敏使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休克的分类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