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糖原代谢和糖异生
39
一旦肾上腺素停止分泌:
• 结合在肝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就解离下来。 cAMP不再生成,遗留的cAMP被磷酸二酯酶分 解。 • 蛋白激酶A的两种亚基又联结成无活性的复合体 (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 • 有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的磷酸化形式遭到脱磷 酸作用,变成无活性形式。 • 磷酸化酶a受到磷酸酶作用,脱去磷酸变成无活 性的磷酸化酶b,糖元分解停止。 • 无活性的磷酸化形式的糖元合成酶经过脱磷酸 作用,又变得活跃起来,继续合成糖元。
糖原合成的意义:
1、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 2、合理地贮存能源
28
3 糖原代谢的调节
其分解与合成主要由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 合成酶控制。 • 别构调节 • 共价修饰调节(可逆磷酸化调节) • 激素的酶促级联调节
29
●
别构调节
• 糖原磷酸化酶: 别构激活剂:AMP 别构抑制剂:ATP、G-6-P、咖啡碱 • 糖原合酶 别构激活剂: G-6-P 别构抑制剂: AMP
21
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
糖原n+1 + UDP
( glycogen synthase )
UDP
核苷二磷酸激酶
UTP
ATP
ADP
22
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
糖原n+1 + UDP
(glycogen synthase)
* 糖原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称为 糖原引物(primer), 作为UDPG 上葡萄糖基的 接受体。
32
3.生长激素:抗胰岛素,抑制糖原分解和 葡萄糖氧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碍 肌糖原氧化,促进肝糖原合成。
4.甲状腺素:促进糖的异生和糖原分解, 增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
以上激素都是水溶性激素,通过cAMP起 作用。
33
• 第一信使:激素 • 跨膜信号系统(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 • 第二信使:cAMP 微量激素 大量cAMP, 信号通过级联而被放大
36
37
●
CaM:钙调蛋白
• 结合Ca2+ 后,诱导CaM变构,激酶就被激 活,从而可使许多靶酶Ser、Thr残基磷酸 化,使酶激活或失活。
• Ca2+/CaM依赖性激酶:糖原合成酶、磷酸 化酶激酶、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脱氢酶 等几十种。
38
钙调蛋白 的EF手结构
• 钙离子与许多生理活动有关,是许多信号传 导途径中的细胞内信使,
第
13 章
13.4 糖原的异生作用 13.4.1
糖原代谢和糖异生
13.1 糖原的降解 13.1.1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的降解 13.1.2 糖原磷酸化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13.1.3 糖原脱支酶 13.1.4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13.2 糖原的合成 13.3 糖原代谢的调节
13.4.2
13.4.3 13.5 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15
(二)糖原脱支酶: 有两个活性中心, 1.一个是转移酶,将3个残基转移到另一 条链,留下以α -1,6键相连的分支点。 2.另一个活性中心起脱支酶作用,水解分 支点残基,生成游离葡萄糖。
16
(三)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催化1-磷酸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 经1,6-二磷酸葡萄糖中间物。 (四)肝脏、肾脏、小肠有葡萄糖6-磷酸酶, 可水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肌肉和 脑没有,只能氧化供能。
34
cAMP的作用:蛋白激酶的活化
35
• 磷酸化酶激酶活化: 蛋白激酶 磷酸化酶激酶<----磷酸化酶激酶 P (低活性) (高活性)
• 糖原磷酸化酶a、b 磷酸化酶激酶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a P (低活性) (高活性)
• 糖原合酶: 蛋白激酶 糖原合酶b <----糖原合酶a P (高活性) (低活性)
Ⅲ
Ⅳ Ⅴ
脱支酶缺失
分支酶缺失 肌磷酸化酶缺失
肝、肌肉
所有组织 肌肉
分支多,外周糖 链短
分支少,外周糖 链特别长 正常
Ⅵ
Ⅶ Ⅷ
肝磷酸化酶缺陷
肝
正常
正常 正常 14
肌肉和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 肌肉、红细 缺陷 胞 肝脏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脑、肝
(一)糖原磷酸化酶 从非还原端水解α -1, 4糖苷键,生成1-磷酸葡萄糖。到分支点 前4个残基停止,生成极限糊精。可分解 40%。有a,b两种形式,b为二聚体,磷酸 化后生成有活性的a型四聚体。b也有一 定活性,受AMP显著激活。
40
4 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 将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以维持血糖恒定, 满足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
• 人体可供利用的糖仅150克,而且储量最大的 肌糖原只供本身消耗,肝糖原不到12小时即全 部耗尽,这时必需通过异生补充血糖,以满足 脑和红细胞等对葡萄糖的需要。 糖异生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肾脏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半缩醛羟基与磷酸基之间形成的O-P键具 有较高的能量。
19
3. 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CH2OH H H OH HO H O H H O OH CH2OH H H OH HO H O H H O OH P P P
+
P
P
P
尿苷
UTP
1- 磷酸葡萄糖
UDPG焦磷酸化酶 PPi
尿苷
2Pi+能量
17
2 糖原的合成
• 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 包括三种酶的催化作用:UDP-葡萄糖焦 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糖原分支酶
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液
18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这步反应中磷酸基团转移的意义在于: 由于延长形成α-1,4-糖苷键,所以葡萄糖分子 C1 上的半缩醛羟基必须活化,才利于与原来 的糖原分子末端葡萄糖的游离C4羟基缩合。
糖原积累症
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是一
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
中有大量糖原堆积。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
患者先天性缺Βιβλιοθήκη 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13
糖原积累症分型
型别
Ⅰ Ⅱ
缺陷的酶
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
受害器官
肝、肾
糖原结构
正常 正常
溶酶体α 1→4和1→6葡萄糖 所有组织 苷酶
11
血糖水平恒定的生理意义
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特别是某 些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器官。 正常血糖浓度 :3.89- 6.11mmol/L 脑组织不能利用脂肪酸,正常情况下主要依赖葡 萄糖供能; 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通过糖酵解获能; 骨髓及神经组织代谢活跃,经常利用葡萄糖供能。
12
45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草酰乙酸 生成PEP。 反应需GTP提供磷酰基,速度受草酰乙 酸浓度和激素调节。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可 增加肝脏中的酶量,胰岛素相反。
46
草酰乙酸过膜:
异生在细胞质中进行,草酰乙酸要转化为 苹果酸才能出线粒体膜,在细胞质中再氧化 成草酰乙酸。 这是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的,同时带出一 个 NADH 。 因 为 线 粒 体 中 还 原 辅 酶 多 , NAD+/NADH在细胞质中是500-700,线粒体中 是5-8。
UDP
糖原n 糖原n+1 Pi
糖原合酶 磷酸化酶
糖原n
UDPG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UTP
G-1-P
葡萄糖-6-磷酸酶(肝)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G-6-P
己糖(葡萄糖)激酶
G
肌糖原的分解
• 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 同,但是生成6-磷酸葡萄糖之后,由于肌肉组 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6-磷 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提供血 糖,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 • 肌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与乳酸循环有关。
23
5. 分支酶合成支链。 从至少11个残基的链上将非还原端7个残 基转移到较内部的位置,形成1,6键分 支。 新的分支必需与原有糖链有4个残基的距 离。分支可加快代谢速度,增加溶解度。
24
分支酶 (branching enzyme)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糖原合成过程中作为引物的第一个糖原分子从何而来?
近来人们在糖原分子的核心发现了一种名为
glycogenin的蛋白质。Glycogenin可对其自身进行 共价修饰,将UDP-葡萄糖分子的C1 结合到其酶分 子的酪氨酸残基上,从而使它糖基化。这个结合上 去的葡萄糖分子即成为糖原合成时的引物。
26
糖原合成的特点 :
1、反应部位 2、糖原合成酶是关键酶 3、需要糖原引物 4、每加上一个葡萄糖残基消耗2分子ATP
一、糖异生的前体
(一)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如柠檬酸、琥珀酸、 苹果酸等。 (二)大多数氨基酸是生糖氨基酸,如丙氨酸、丝 氨酸、半胱氨酸等,可转变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 物,参加异生。 (三)肌肉产生的乳酸,可通过乳酸循环(Cori循 环)生成葡萄糖。
反刍动物胃中的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乙酸、丙酸丁 酸等,奇数碳脂肪酸可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参 加异生。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 , UDPG )
* 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 糖供体。消耗一个UTP,生成焦磷酸。
4. α-1,4-糖苷键式结 合
将UDP-葡萄糖的糖基加在糖原引物的非还 原端葡萄糖的C4羟基上。 引物至少要有4个糖基,由引发蛋白和糖原 起始合成酶合成,将UDP-葡萄糖加在引 发蛋白的酪氨酸羟基上。 糖原合成酶a磷酸化后活性降低,称为糖原 合成酶b,其活性依赖别构效应物6-磷酸 葡萄糖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