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渝黔铁路5标岩溶隧道监理细则

渝黔铁路5标岩溶隧道监理细则

一、工程概况渝黔铁路监理5标标段监理范围内起讫里程为D1K114+663.3~DK164+342,71,全长51.681公里双线。

特大桥5座、隧道16座,其中重难点隧道8座。

1.1设计技术参数1.1.1铁路等级:国铁I级;1.1.2正线数目:双线;1.1.3限制坡度:9‰,加力坡18.5‰;1.1.4隧道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客货共线铁路双线隧道设计;1.1.5最小曲线半径,区间正线5500m,竖曲线半径20000m;1.1.6正线线间距:直线段基准线间距为4.4m;1.1.7牵引种类:电力;1.1.8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880m);1.1.9闭塞类型:自动闭塞;1.1.10建筑界限:200Km客货共线铁路桥隧限界(KH)的要求;1.1.11隧道内轨顶面至无砟轨道道床底面高度为51.5cm。

1.2地形、地貌线路穿越凉风垭、娄山关、斗篷山等区域性分水岭区域,由海拔200~800m的四川盆地过渡到海拔800~1600m的贵州高原,总体为北低南高。

地貌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川南低山丘陵区:重庆至赶水段;黔北中山区:赶水至楚米镇段;云贵高原区:楚米镇至贵阳段。

1.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1.3.1岩性沿线地层除泥盆系、白垩系外,自第四系至震旦系地层均有出露,尤其以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广泛分布。

重庆至赶水段主要为侏罗系红层,为砂、泥页岩碎屑岩层;赶水至贵阳段相继为古生界、中生界灰岩、白云岩、泥灰岩间夹泥页岩地层,其中上三叠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地层含煤层;第四系松散地层分布于沿线基岩之上。

1.3.2地质构造线路通过地区构造十分复杂,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及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主要构造体系有:北东向构造体系:分布于赶水至遵义、息烽至贵阳一带,线路多斜传构造线;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主要分布于重庆至赶水、遵义至乌江段。

两段线路多平行于构造线,顺层现象比较普遍;南北向构造体系:分布于娄山关、扎佐以南,都拉营至黔灵山一带。

1.3.3水文地质特征沿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三大类。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重庆至赶水段的节理裂隙带及构造裂隙带中,一般水量不大;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赶水至贵阳段碳酸盐地段,水量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受岩溶发育形态及程度控制。

1.3.4水样试验统计分析成果表明,多数地下水无侵蚀性,但煤系地层、含石膏地层、含岩溶角砾岩地层、炭质页岩地层中的基岩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存在碳酸盐侵蚀,侵蚀等级为H2~H3。

1.4不良地质沿线各种不良地质发育齐全,其中岩溶、压矿和采空区、顺层分布范围广,是本线最为复杂、对工程影响最大的不良地质,其次为重力不良地质及有害气体。

可溶岩地段主要分布于赶水至贵阳段,约占全线长度的65%,其中凉风垭、娄山关、遵义、阁老坝、息烽、高坝、都拉营等地区岩溶强烈发育,约占可溶岩区的30%,其它地区岩溶为中等至弱发育。

1.5重点和难点工程根据渝黔铁路监理5标标段隧道工程设计情况:拟定隧道长度6km以上或工程地质复杂的岩溶隧道存在较大施工安全风险因素,为该标段的重点和难点工程。

渝黔铁路监理5标段重点和难点隧道工程一览表天坪隧道、新凉风垭隧道是监理5标标段的工期控制性工程和重点工程;各种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是决定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工期的关键,所以如何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做好隧道不良地质的预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是本标段的难点之一。

二、编制目的和依据为确保渝黔铁路监理5标段岩溶风险隧道施工安全、优化工程设计实现施工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和反馈隧道地质条件信息,调整和优化隧道设计参数、防护措施,为优化隧道施工组织、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控制工程变更设计提供依据;预防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机率,有效规避工程建设施工风险,最终实现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水保等目标。

根据渝黔铁路监理5标标段内岩溶隧道工程数量较多且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工程地质现场核查及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特别重要,故特编制《渝黔铁路监理5标岩溶风险隧道专项监理实施细则》作为原有《渝黔铁路监理5标隧道监理实施细则》的补充。

其编制依据如下:2.1《渝黔铁路建设“六位一体”管理制度体系》文件;2.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2.3渝黔铁路站前工程施工设计技术交底及会议纪要经审查批准的渝黔铁路设计技术文件及施工图;2.4《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5铁道部于2007年7月1日颁布的《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10402-2007】;2.6渝黔铁路站前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施工合同书》;2.7经批准的渝黔铁路《渝黔铁路监理5标监理规划》、《渝黔铁路监理5标隧道监理实施细则》及《岩溶风险隧道单位工程实施性施组设计》。

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3.1对渝黔铁路监理5标段内的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现场核查、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过程及其完成的原始资料、报告、图件等进行监理,包括野外作业及室内资料整理的全过程。

3.2依据相关规范和委托监理合同要求,重点对承建单位及超前地质预报单位以下方面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意见:3.2.1超前地质预报单位相关资质及业绩证明等资料;3.2.2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大纲;3.2.3现场超前地质预报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3.2.4项目机构人员的配备及上岗人员资格;3.2.5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方法和程序,机具设备的数量、质量,相关仪器、设备的标定情况,地质预报或现场试验工作环境条件等。

3.3审核以下工程地质核查工作内容是否满足相关规程、规范和隧道施工安全的要求、并真实:3.3.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内容和精度;3.3.2钻探及原位测试等勘探点的数量、深度及勘探工艺,现场记录和成果资料;3.3.3水、土、石试样的数量,取样、运输和保管方法,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和成果资料;3.3.4物探方法的选择、工作过程和成果资料的地质解释资料;3.3.5水文地质调绘、试验方法、试验过程及成果资料;3.3.6对超前地质预报物探资料的综合分析、地质报告内容、主要结论和评价意见。

3.4必要时对重要工程、关键部位的超前水平钻探及物探检测实施过程进行见证或旁站监理。

3.5审查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有关安全操作的规章制度,检查现场执行情况。

3.6调查并确认因勘查设计要求变更或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对工期的影响程度和工作量的具体增减数量,并报建设单位备案。

3.7调查并核实超前地质预报单位因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造成工期延误的相关资料,并报建设单位备案。

四、监理组织机构及工作内容4.1组织机构渝黔铁路监理5标监理项目部根据岩溶风险隧道施工进展情况,合理配置监理人员;并成立高风险隧道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项目总监任组长,副总监任副组长,专业负责人及监理组长任组员。

4.2工作内容4.2.1工程地质确认和核查:按设计、验标要求,对隧道围岩承载力进行分析;参加设计单位现场工程地质确认和处理,对有设计变更的岩围等级、持力层承载力变化及时作出相应技术处理措施。

4.2.2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控制:强化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过程监理,派遣监理人员对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过程旁站监理,并做好旁站监理记录。

4.2.3检查承建单位工程地质确认和核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落实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承建单位现场地质专业人员的数量及能力、设备的型号及数量、物探及钻探的工程数量、超前地质预报工艺的规范性、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

4.2.4按渝黔铁路设计文件、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标、技术规范和渝黔铁路公司的要求:对承建单位工程地质核查和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对承建单位的应急预案、有毒、有害气体预防方案进行审查,并督促检查承建单位的实施情况;并建立监理工作台帐。

4.2.5配合渝黔铁路公司协调好参建各方在工程地质核查、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的关系。

4.2.6及时汇报监理工作情况,将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资料编入监理月报。

4.3工作程序4.3.1监理项目部在收到设计文件后,熟悉项目情况,掌握该项目重大隧道工程、重大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工点的问题。

4.3.2监理项目部对隧道地质预报单位进场的工作人员、设备、物质条件后进行审查,4.3.3现场发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作不能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大纲、规程、规范和隧道施工安全的要求时,监理人员应及时提出,并责令施工单位尽快改正,必要时签发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整改通知单。

发生较大、重大质量问题或隐患、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项目部,以利其即时报建设单位。

4.3.4监理工程师发现问题应与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单位人员一起到现场核查;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监理单位应向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单位提出书意见,并报建设单位备案。

4.3.5建设、设计、承建、监理单位之间来往的表格或通知单等应办理签收手续,并及时回复。

4.3.6监理项目部建立并实行巡视检查、监理报告、例会、等日常工作制度;定期向建设单位书面报告超前地质预报监理工作情况,接受并配合建设单位的监督检查。

4.3.7对工程地质核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单位完成的原始资料、报告及图件的深广度、科学性、可靠性、完整性等提出评价意见。

4.3.8监理单位发出的通知书、批复或答复意见、监理工作报告,与承建单位及建设单位来往的文件、向上级部门的请示及汇报材料等都应及时归档。

4.4岩溶隧道工程风险防范、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流程框图5.1岩溶风险隧道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及手段5.1.1依据渝黔铁路隧道工程设计文件及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成果,现场核对隧道通过岩体的岩性、地质构造、岩性的坚硬程度、岩体的完整程度、节理发育程度、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影响隧道围岩分级的基本地质条件及隧道围岩分级的划分是否正确;5.1.2核对隧道通过地段产生突水突泥、断层、岩溶、有害气体、放射性岩体、高地应力、膨胀性围岩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评价是否依据充分,工程措施建议是否全面、合理;5.1.3检查隧道进出口山体覆盖层与其下基岩的接触关系和稳定性评价;5.1.4检查长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价是否符合相关建设要求,隧道开挖后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评价;5.1.5检查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勘探、测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及满足设计要求;对重要的勘探、测试工作进行旁站监理。

5.1.6现场核查第四系地层覆盖的洞口及洞身通过的主要地质界限是否有地质点控制;核对重要的地质点和地质界限。

5.1.7核查岩溶分布范围、形态、地貌特征、发育强度及其与铁路线路的关系;5.1.8检查岩溶与岩性、地层厚度、地质构造、产状、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岩体风化程度、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等的关系;5.1.9核查溶洞发育的形态、高程、洞顶厚度及完整程度、洞中积物状况、溶洞充填物成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突水突泥的可能性;5.1.10检查溶洞层与河流阶地及平面的关系;5.1.11核查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形态、覆盖层的岩性和底层构造、岩溶裂隙充填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土洞及地下塌陷情况;5.1.12检查钻探岩芯的采取率和钻具自然下落或减压、冲洗液变化等现场记录是否满足规范要求;5.1.13检查隧道排泄岩溶水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1.14检查大型溶洞的调查及岩溶泉、暗河连通试验的安全措施;5.1.15检查隧道的勘探手段与方法是否适应岩溶的发育程度、物探异常范围是否进行了钻探或其他勘探方法的验证;勘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5.1.16检查地表水和岩溶水、覆盖土层和溶洞充填物的试验项目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5.1.17检查岩溶连通性试验和水文地质动态观测的方法、试验过程及结论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5.1.18与铁路隧道工程关系密切的岩溶发育区、溶洞及充填物应现场核对;重要勘探点的勘探、取样过程应旁站监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