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二中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

青岛二中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
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
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
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 期道家理论的“无为而治”),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 法等各家学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这在一定 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一种 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儒家思想得以逐渐复苏.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3、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探究二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讽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三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 接有益。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 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 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③君权神授 ④天人合一 目的: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权 材料四:“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 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⑤天人感应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萧规曹随,曹参行黄老)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治身(修身养生,休养生息)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治,积极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息的具体措施
对外:与匈奴“和亲” 对内:轻徭薄赋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汉高祖
李斯作为郡县制的倡导者,极力反对,于是李斯就上书秦 始皇要求焚书,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 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 史记。
公元前212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 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 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第二课 汉 代 儒 学
课程目标
1、了解汉代儒学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3、理解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 施的目的和影响以及科举制度的形成进行评价
——《汉书·食货志》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影响: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有利于汉初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 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于汉边,不可胜数。” ——匈《奴史威记胁·,匈边奴列患传不》止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黄老思想已不能适 应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汉武 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 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汉书·董仲舒传》
⑥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
针对土地兼并 材料六: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
大意: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
针对中央集权 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
发展。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统一固定、法令制度就会清楚明 确,人民也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①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①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②设刺史;③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④察举制。
经济 方面
①盐铁官营;②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土地兼并)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①抗击匈奴;②建立郡县(民族问题); ③开通陆上丝路
思想 文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②太初历;③太学、郡国学,确立官学制度;
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 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1)原因: (2)焚书范围: (3)焚书的目的: (5)评价:积极作用:“焚书坑儒”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
(重点) 想文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维护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 刚刚建立的政权。 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①“焚书坑儒”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文化成 为政治权利的附庸;②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③文化氛围也因此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儒家思想遭到 沉重打击,使儒学的发展陷入低潮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 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 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 要发展。
材料五: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
针对为人处世 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 从。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 汉代儒学
2020.8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春秋
战国
前 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法家
汉前140
儒学独尊
总体概括
背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探究一: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 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
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
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
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这个“读书虫”在景帝朝
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在书房里研读儒
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
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
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 中国有史以来,第
为成语“目不窥园”。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贤良对策, 一个出了名的“书
以明“古今王事之体”,于是“董仲舒等出焉。”三 呆子”,非董仲舒
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
目的:抑制暴政 。
针对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学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 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 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 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 汉武帝赦免了他。 ——《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⑦发挥儒家“仁政”思想:轻徭薄赋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 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秦统一了六国以后,李斯认为天下纷争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只有废除分封制才能杜绝此类的事情发生,于是秦始皇就定下了郡 县制。但是分封制实行了1000多年,而且周礼的影响非常大,于 是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 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博士齐人淳于越反 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