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文)PPT课件
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
.
16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诗经》《书》《礼》《乐》《易》《春秋》
.
17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
《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
B
.
10
天人感应
天上和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天人能同干预类人、事,同人类亦能相感通应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不家知将自有 省,失又道之出败怪,异而以天警乃惧先之出,灾灾害以异谴谴告之告,说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统治着者执政Βιβλιοθήκη 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18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时间:汉武帝(在京师设立) 规模:至东汉,规模不断扩大(三万人) 学习内容:儒家经典—五书 生源:贵族子弟、少数中下层的人 活动:学习、品评人物,批评时政 出路:当官、为师(学而优则仕) 影响:官立学校;教育;风.气;统治基础;政治风气19
.
11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适应了加强君权的需要
.
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大一统) 核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意图)不同,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还能“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吗?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 )
5
董仲舒代表著作《春秋繁露》
.
6
推行德政,以刑法为辅
董仲舒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
用一也”。这表明他( )
A. 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认为“刑”是“德教”的辅助 C. 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
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役使)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
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匈入盗奴于汉威边胁,不,可胜边数。患”不止
——《史记·匈奴列传》
.
4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设立太学 影响:
——《汉书·食货志》
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 想?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汉初的黄老之学给后继者汉武帝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汉王朝?
.
3
合作探究:黄老之学给汉武帝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汉王朝
?至廪武庾帝 尽之满,初而七府十库年余间,国家亡经事,济非遇发水旱展,,则民国人给力家强足,盛都鄙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财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汉十书,·地食方货千志》
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师
.
1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解读:汉代儒学的兴起背景、内容、成为正统的措施, 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
2
(秦暴政、农民战争、楚汉战争之后……)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 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
14
…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 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 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摘自斯塔夫里阿罗斯《全球通史》
由此看独尊儒术的局限
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
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
B
D. 尊重天道,强调天人感应
.
7
天人感应
天上和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天人能同干预类人、事,同人类亦能相感通应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不家知将自有 省,失又道之出败怪,异而以天警乃惧先之出,灾灾害以异谴谴告之告,说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8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
料体现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A B.君权神授思想
.
9
• 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 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 ”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办法和礼仪。这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 A.天人合一思想 B.天人感应理论
•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求雨迷信活动
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天朝上国观念
.
15
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
之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基义》
仁三五义纲常礼: :智君仁信臣、五, 义常夫、之妻礼道,、,父智王子、者信所当—修—饰也《。汉书•董仲舒传》
强化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权、族权、父权等方面的统治。
——《汉书•董仲舒传》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方法不可取
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
13
D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