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智慧城市是信息产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近日,青岛市政府下发«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充分利用通信与信息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健康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提供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手段。
总体目标:青岛打造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准确判断智慧城市内涵与条件,在青岛全域统筹发展中,实现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创新应用、特色应用,实现智慧产业的高端发展、协同发展、引领发展,快速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统筹力,信息服务无处不在、居民生活便捷安全、智慧产业引领发展成为智慧青岛的显著特征。
到2016年,智慧青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理顺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和重点工程的建设,形成智慧应用引领智慧产业突破发展的格局,市民工作与生活智慧化服务便捷、融合;信息技术支撑下城市运行管理协调有序,企业成长服务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
到2020年,智慧青岛建设效果全面显现,通过信息技术在城市全域范围的统筹性、融合性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城市高端人才、高端企业吸引力大幅提升、智慧经济与新兴产业创造力成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城市管理实现全面统筹,社会服务为市民幸福提供全方位保障,青岛成为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规划提出,到2016年的具体目标是: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智慧城市应用需求。
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500吉比特每秒,城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5%,接入带宽超过100兆比特每秒,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50%,接入带宽可达20兆比特每秒,新一代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商用部署,城市信息资源中心基本建成。
智慧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市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已有在线服务达到80%以上,企业服务综合应用平台实现90%的政府公共服务一站式提供,电子病历在二级以上医院普及应用并实现共享,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城市管理实现实时监测、联动处置和智能决策。
平安城市、交通、城管、社区等领域视频资源实现整合共享,药品和主要食品实现全流程追溯,污染源自动监控实现城乡全覆盖,90%的城市运行管理业务实现协同处置,实现新建地下管网信息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政府实现移动网上办公与决策。
智慧经济形成蓬勃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信息化普及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上线率超过90%,服务业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率均达到60%以上;培育形成若干个国内领先的智慧产业集群与专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不断提升,智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成为青岛市引领性支柱产业。
建成协调有力、保障到位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完成适合智慧城市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建设与改造,形成智慧城市协调联动、有序推进的发展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社会成长体系基本建成。
总体架构: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体系、两大着力点智慧青岛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三套体系、两大着力点”,简称“1332”架构。
一个中心指城市信息资源中心,是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
三个平台指市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城市运行服务平台,面向市民、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
市民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工商、智慧财税、智慧园区等,城市运行服务平台涵盖智慧环保、智慧平安、智慧交通、智慧食品安全、智慧生产安全等。
三套体系指推进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社会成长体系。
推进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社会成长体系包括建设智慧城市的宣传、人才培养认证、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政府、企业和市民成长体系。
两大着力点指引领经济发展的智慧企业和智慧产业。
智慧企业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包括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集成应用,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企业;智慧产业指支撑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电子商务等软件、信息服务与消费产业,机器人、3D打印、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智慧装备产业。
智慧青岛建设,城市信息资源中心是核心,三个服务平台是重点,三套保障体系是支撑,两个智慧经济着力点是动力。
重点工程:完善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夯实智慧城市基础1 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加快城市光纤入户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光纤100兆比特每秒入户的目标,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商用部署;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并促进应用发展,加大无线宽带热点覆盖密度,进一步推进重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建设及应用;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及与物联网的“多网融合”;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和无线网络的监管。
2 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网络。
加强供电等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海洋观测预报设施、邮电通信设施、污染监测治理等环保设施、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感知网络改造与建设,为城市运行管理物联网应用提供网络通道。
3 建设城市信息资源中心。
统筹信息资源管理,推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整合及服务;加快建设全要素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运用云计算技术,升级改造现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搭建统一的城市云计算平台;拟定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集中存储、计算与共享城市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成;为城市管理平台、市民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引导和规范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满足政府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对信息资源的要求。
强化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提升城市统筹力打造统一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运行服务平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统一入口;理顺地下管线管理机制,建立基于三维信息、涵盖地上、地下规划和建设状态的智慧化建管和城管系统;加强智慧平安青岛建设,完善智能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平安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整合城市监控资源,提升社会治安、城市秩序、生产安全等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物联网产品与技术,建立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及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与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整合各领域、行业应急资源,打造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完善交通感知体系,加强出行信息服务、交通应急系统建设;加强工商、税务、财政、质监等领域系统建设和整合;加快公共信用平台建设,打造基于社会诚信的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与信息公开。
进一步丰富政府门户网站内容,扩大网上办事覆盖范围;推进电子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整合,提升网上办事便利性;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丰富网上服务渠道;进一步推进政府服务事项在线一站式办理;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构建全域智慧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进一步加强重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智能化监控体系,提升环境污染预测预警、污染事故高效应急能力,加强环保、水利、气象、交通、城管、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的环保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平台,完善建筑能耗监测网;依托“三城联动”的全域化空间布局优势,构建全域智慧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升城市智能决策支撑能力。
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平台涵盖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的辅助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分析、预测模型,综合分析财税、经济、人口发展等情况;丰富决策支持的移动应用服务,支持多渠道服务提供;城市管理者直观全面地掌握城市发展态势,提升城市宏观调控等决策智能支撑能力。
创建高质均等民生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建设智慧市民服务平台。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民政、社保等民生领域,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设市民服务平台,整合与民生相关的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均等、便捷的公共服务。
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文化智慧服务体系。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为实现教育管理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保障;整合精品教育服务资源,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服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逐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民数字学习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传播;加快公共性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文化传播,形成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
打造全域智慧健康与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共享,建设联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电子病历等信息跨院共享;进一步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与应用,向公众提供各种健康监测、评估、干预方案设计、咨询等健康管理在线服务;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养老、失业、工伤、低保等领域信息共享,整合医疗、民政、就业等跨部门、跨地域业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面向不同人群、不同空间的智慧化便捷城市生活环境.推进集成多种便民卡业务的“城市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强化社区交通、购物、养老、教育、就业、娱乐等信息服务;积极推广智慧家庭,通过智能遥控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远程家电的集中管控;完善面向婴幼儿、特殊人群及老年人的社区便捷服务。
推进智慧经济有序发展,提升城市创造力建设智慧企业服务平台。
打造企业发展一站式服务平台,汇集企业需求,整合全市现有企业服务机构及社会服务企业的资源与力量,形成体系化的企业服务网络;实现经济运行数据采集、分析与预警,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为政府更有效地服务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推动园区智慧化建设,强化服务能力提升。
推动主题鲜明、定位清晰的智慧园区建设;加强覆盖园区的安全管理、便捷出行、环境保障等综合管理应用建设;促进产学研服务、科技成果孵化服务、公共技术研发服务等基础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环节,为企业提供高效、协同、互动、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
发挥龙头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带动效应。
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工作;推动企业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以企业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控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开放信息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带动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促进服务业智慧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