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弯道河段水流流态试验研究

弯道河段水流流态试验研究

次为0.04,0.22,0.41,0.59,0.78。各测点流速I,以最大流速‰
进行无量纲化’5j。
回地下水库
图1模型平面总体布置(单位:m)
收稿日期:2008一05—28 作者简介:刘健,女,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82
人 民 长江
2008年
区,水位达到最高后,受惯性作用的影响,又有降低趋势,这时水
20£
道水面呈现扭曲的水面形态,从而导致了弯道水流结构的调整
1:S
和流速的重新分布。弯道水位等值线见图6。
图2流速空间网格布置(单位:mm)
L!!,l 图3流速平面网格布置(单位:mm)

[工二[工工] Z;2lc“
Z=16co
卜+—卜++_| {,_1lc”
2||6c… Z=lcm
广T—广T T]
万方数据
2.2河段横向环流分布 横向环流是在弯道处形成特殊水流现象的决定因素,弯道
水流是三维水流,水流在垂直方向存在径向压力梯度,但是表层 水流和底层水流的向心加速度是不同的。通常表层水流的向心 加速度大于底层水流的向心加速度,因为表层水流的速度大于 底层水流的速度,这样,表层水流趋向于向外运动,而底层水流 则向内运动,靠近河岸处将形成平衡性垂向流速分量,该流速分 量的方向在凸岸向上,在凹岸向下,从而形成了对河床断面产生 很大影响的环流,也就是所谓的弯道螺旋流。
从图9中可以看出,在弯道进口附近,纵向紊动强度较大, 尤其是在弯道进口靠近凸岸处,是紊动强度紊动的核心区,紊动 强度有最大值;同样在弯道出口处,靠近凸岸处同样存在一个纵 向紊动的核心区域,该区域的紊动强度虽为负值,但其绝对值比 附近区域的值要大。
图7河段平面流线分布
图8河段横向流速水平面、横断面、纵断面
进口断面,只有近底层附近的横向流速有偏转现象,所以z,日 =o.04.o.22处液体的紊动强度最大哺],也就是贴近槽底壁的 脉动流速较大。同样,在弯道出口处,靠近凸岸处存在一个纵向 紊动的核心区域,该区域的紊动强度虽为负值,但其绝对值比附 近区域的值要大。
参考文献:
[1]姚仕明.分汊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6,6(25): 49~52.
由于在弯道大部分范围内,环流是沿程变化的,故在试验
第16期
刘 健等:弯道河段水流流态试验研究
83
中,除非弯道足够长,很难出现环流充分发展的情况_6 J,但是可 以清晰辨认横向环流的可能出现位置。每个横断面的左侧为凸 岸,右侧为凹岸。从图7中可以看出,断面L/曰=O.837和断面 L/B=1.256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环流趋势,且环流的方向和位置 也十分相似,都是在凸岸区域的近边壁位置,结合两个断面附近 的水面线情况看,在这附近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横向比降存在。
试验采用美国sonTek公司生产的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 (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测量该河段的瞬时三维流速H J。在 靠近水槽边壁1 cm处采用侧视探头,其它位置采用俯视探头。
试验利用wir曲v和‰plot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其空间网格
编制见图2,流速测点网格布置如图3、4所示,弯道段径向每60 布置1个断面,主河槽共布置了11个测流横断面,即A、B、c... K。本试验主要针对弯道水流的三维水力特性进行研究,由于 弯道水流的结构复杂,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流场的变化情况,因 此对测速点的空间网格进行加密,弯道每个断面在距两岸边壁 5 cm处均匀地布置6条测速垂线,垂线间距为10 cm;沿水深方 向每条测速垂线等间距布置5个测点,这个模型共有测点330
的断裂能来表示碳纤维混凝土在相同外部条件下的断裂能,见
人民长江
2008年
理,边界上脉动流速也只简单地赋值为零,所以图中近边界内水 流脉动强度值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得出的结论排除近边壁区 域‘…。
3结论
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弯道河段水流进行了系统测量, 分析总结如下:水流进入弯道后发生弯曲,由于水流受到重力和 离心惯性力的双重作用,水位沿横向呈曲线变化,形成水面横比 降,最大横比降为o.043,出现在弯顶断面£/曰=O.837附近,并 且凸岸一侧的流速大于凹岸。断面三/B=0.837和断面L/曰= 1.256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环流趋势,且环流的方向和位置也十 分相似,都是在凸岸区域的近边壁位置且在弯道大部分范围内。 由于弯道水流横比降的形成,水流沿垂线有横方向水流分布,横 向流速分布沿横方向及纵方向上都是变化的,水流进入弯道后 速度开始出现负值,最小值达到了一6.2“s,并且在断面三/曰 =1.050~2.093处现象最明显。断面L/B=1.765处,凸岸侧底 部各点流速大于凹岸侧各点流速,邻近底部的液体横向速度增 大,可以证明在凸岸底部已经形成了顺时针的横向环流。在弯 道进口附近,纵向紊动强度较大,尤其是在弯道进口靠近凸岸 处,是紊动强度紊动的核心区,紊动强度有最大值;由于在弯道
万方数据
图9纵向紊动强度分布(单位:cm)
从图9中可以发现,纵向紊动最强的位置正是前面纵向流 速中所介绍的主流线的位置R/B=2.92处,在该处纵向流速有 最大值,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上下层液体的主流线位置不同,导 致同一垂线上的速度大小不同,由于液体的惯性作用和粘滞性 作用,邻层液体之间将产生紊动,流速越大的地方,附近各质点 的能量交换越大。同时,从横断面流线图可知,离心力的作用使 底部流线向上偏转,底部液体进入邻近层,液体之间产生混掺, 交换的能量增加,因此纵向紊动强度增加,由于在弯道进口断 面,只有近底层附近的横向流速有偏转现象,所以z/H=0.04
个。需要说明的是,本试验测速网格不包括水面以及两岸边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边壁流速按零值计算。在笛卡尔三维坐标 系统(石,y,。)中,时均流速3个方向的分量分别用(K,K, K)表示,E,K,K的单位均为Ill,s,网格布置见图4。分别用 水槽的宽度曰、弧长三、弯道半径月和水深矗对线性尺度、各流 速分量和水深进行无量纲化。根据实测试验数据及计算,B= 60 cm,厶=27 cm,冗(min)一R(max)在120—180 cm变化。以 水槽宽度B、弧长工对X方向测点进行无量纲化,以水槽宽度 B半径R对y方向测点进行无量纲化,x方向11个测量横断面 距弯道初始断面依次为o,0.21,O.42,O.628,0.837,1.05,1.256, 1.465,1.675,1.884,2.093;l,方向8个测量纵断面距离凸岸槽 壁依次为2,2.083,2.25,2.42,2.583,2.75,2.92,3;以^=27 cm 对z方向测点进行无量纲化,水平面5个测量断面距离槽底依
20
15 g
爵10

O 100
10
120
)∥cm
130
2.3河段横向流速分布 由于弯道水流横比降的形成,水流沿垂线有横方向水流分
布,严格来说,横向流速分布沿横方向及纵方向上都是变化的。 图8为实测横向流速水平面、横断面、纵断面等值线云图,从图 8中可以看出,水流进入弯道后速度开始出现负值,最小值达到 了一6.2 111,s,并且在断面三,曰=1.050~2.093处现象最明显。 断面L/日=1.765处,凸岸侧底部各点流速大于凹岸侧各点流 速,邻近底部的液体横向速度增大,可以证明在凸岸底部已经形 成了顺时针的横向环流。 2.4河段水流的紊动强度
的弯道河 槽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水流进入弯道河段的水流特性,
对弯道段水利工程建设也有现实指导意义【2。j。本研究通过水 槽试验,采用先进的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对弯道河段水流现 象进行了定性描述,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该河段水流的三维水力 特性。
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本次试验是在室内水槽中进行的,模型为概化物理模型,没 有实际原型参照,模型试验只考虑重力相似准则以控制模型水 流。试验水槽主要由上、下游过渡直段和中间弯道段所组成,均 为有机玻璃制造。根据天然河流弯道中心角出现的频率,选择 弯道模型的中心角为60。,弯道中心线曲率半径与底宽比值为 2.5。试验段过水断面为该圆弧段,底坡i=0。模型平面布置 情况见图l。水槽中的水流流量按30 L/s控制,是通过三角薄壁 堰量测的;水流的深度取27 cm,是通过出水口的尾门调节的。
(上接第80页)
扩展,最终表现为混凝土断裂能的提高。另外,纤维与基体间的
界面脱粘 、摩阻滑移和倾角效应也导致碳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桥
联区能量的吸收,有很大一部分能量会消耗在纤维拔出所产生 的非主裂纹面以及纤维拉断所需要的能量上‘6J。
5.3碳纤维混凝土断裂韧度计算方法
由图3和图4可见,随着碳纤维体积率的增加,碳纤维混凝 土的断裂能及其增益比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的速度是变化 的。此处,对试验结果进行四次多项式回归,近似用普通混凝土
刚d beds.Hyd州.E119.ASCE,2000,126(9):679~690.
[6]何奇,王韦等.环流非充分发展的弯道床面切应力计算.泥沙研究, 1999,9(3):66~72.
[7] 刘月琴,万艳春.弯道水流紊动强度.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 (12):89~93.
[8]王兴奎.明渠水流的紊动特性.水力发电学报,1993,(4):12—21. (编辑:刘忠清)
[2]张红武,吕昕.弯道水力学.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 [3]何建京,王惠民.粗糙床面明渠水力特性研究.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9(3):19~23. [4] 褚克坚等.45。弯段明渠剪切分层流稳定性分析试验研究.水科学
进展,2004,32(6):640~643. [5] NIKORA V,G0砌NG D.F10’v b】由】Ience over fixed and weakly mobile
流速及流场等。水流进入弯道后,水面形态和水流结构沿流程逐渐发生调整和变化,形成弯道特有的水流运动
规律,具体表现在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流速重分布及紊动强度等。该研究可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