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柯城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课外校外活动C.团队活动D.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答案::D解析::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A.一种主体活动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D.一种文化活动答案::C解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答案::D解析::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获得正式地位,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
4.一个国家的人口()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A.数量B.增长率C.质量D.分布答案::A解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人口的数量是确定一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故选A。
5.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答案::A解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6.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A.交往B.学习C.锻炼D.考试答案::A解析::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7.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这属于( )。
A.皮格马利翁效应B.瓦拉赫效应C.首因效应D.培哥效应答案::A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也叫作教师期望效应;瓦拉赫效应是指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培哥效应是通过主观的编码联想,使记忆任务变得不枯燥。
8.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答案::C解析::实际练习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秀思想品德的方法。
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答案::A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而是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
10.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
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物演示法B.实习作业法C.实验教学法D.实践探究法答案::B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11.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
A.柏拉图B.福禄贝尔C.杜威D.圣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
12.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
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A.相对独立性B.历史局限性C.社会制约性D.社会能动性答案::A解析::题干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以及能动性。
在内容、方式等方面有继承,同时也与社会之间具有能动性。
13.(2021年上半年真题)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A.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B.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C.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D.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故D项正确。
14.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答案::C解析::现实中的问题多种多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
15.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答案::D解析::本题中班主任李老师寓教育于情境中,通过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来感化与熏陶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给学生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故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情感陶冶法。
16.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一论断表明( )。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首先排除D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不同的人遗传素质具有差异,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C 项。
题干强调“搬运工和哲学家原始的差异很小,其不同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而不是遗传导致的”,说明遗传因素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17.福勒和布朗根据()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A、教师的教学能力B、教师的需要C、教师管理能力D、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答案::B解析::选B。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18.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杨贤江D.晏阳初答案::C解析::。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为主。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社会实践C.获得间接经验D.进行科学实验答案::C解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学生是间接地去体验。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并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0.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答案::C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21.个体心理发展中,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阶段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答案::B解析::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2.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答案::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3.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父母教子女B.幼猴学跳跃C.到电影院看电影D.课外活动做航模答案::B解析::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幼猴学跳跃是动物的活动,所以不属于教育现象。
24.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产生为标志。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爱弥尔》D.《民本主义》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名师详解】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5.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 )阶段。
A.原型选定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答案::B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在原型操作阶段,主体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在原型内化阶段,主体把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
26.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模式再认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D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