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
耀州窑特点—
刀刀见泥
纹饰刻的非常清晰,带 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 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 泥。 正如右图:北宋耀州窑 青釉刻花纹大尺寸盘片, 刀工十分犀利,细节可 见耀州窑的斜入刀,刀 刀见泥,缠枝花纹犹如 立体,是北宋北方瓷器 中偏重刀工的佼佼者, 圈足修胎精细,足墙很 薄。
耀州窑发展历程 唐代 烧制三彩、白釉、黑釉、黄釉、青釉、茶叶末釉、花釉、素地 黑彩、白釉黑彩、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釉下白彩、黑釉 剔花填白彩瓷器。 五代 以烧青釉为主,器物的造型、釉色、纹饰带有明显模仿越窑风 格。并有“官”字款碗。 有继承越窑“秘色瓷”的如玉般滋润不透明的质感,有的比越 窑釉色还要透明一些。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堆塑、贴塑等 宋代 以烧青瓷为主,其次烧酱釉、黑釉、白釉。装饰上以刻花、印 花最具特色,还有划花、镂雕、贴塑等。纹饰有缠枝莲花、菊 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博古、婴戏等。刻花、印 花技法对其他窑影响最大。
金元 金代青瓷继续烧造,釉色有翠青及姜黄。采用刮釉叠烧,器心 有涩圈。月白釉瓷器出现,釉色青白,如月魄般动人。到了元 代,青瓷衰落,大量烧造的是受磁州窑系影响的白地黑花器。
唐代耀州窑瓷片
宋代耀州窑瓷片
德应候碑记里说耀州 窑:“巧如范金,精 比琢玉。始合土为坯, 转轮就制,方圆大小,
皆中规矩,然后纳诸
窑,灼以火。烈焰中 发,青烟外飞,锻炼 累日,赫然乃成。击 其声,铿铿如也;视 其色,温温如也......”
与龙泉窑和越窑的关系
既然作为北方地区的青瓷产地,其在颜色上与南方的古越窑和后来的龙泉 窑就多少有点区别。南方的青瓷讲究“青翠欲滴”,越发的接近自然,“耀 瓷”则稍显逊色,绿的没有那么可人疼,总带着绿中泛黄的特点。龙泉的 “梅子”之青能让人感受舌尖生津之快,耀州的“秋叶”淡黄亦可令君产暑 去寒来之情,这应该和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有着必然的联系恰说明 华夏文明的幅员辽阔。除了审美的差距之外,另外从青瓷的原料和烧造技术 上看,南北方也有很巨大的差别。南方的龙泉窑依山傍水,资源丰富,窑址 是依山而建,燃料多为“松薪”,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可以将瓷釉中的氧化 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烧成预期的效果。另外南方地区的胎土重要为千百 年来沉积于河湖之底的那种极为细腻、有黏性的瓷土,里面含铁量很高,这 样一来就生成了淡青色。耀州窑就不同了,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森林较少, 但当地生产煤炭,这煤炭具有火候短而火力强的特点,燃烧充分且温度高。 耀州一带的胎土原料为黄河千百年来冲刷过的含有细沙且缺少黏性的土壤, 当然只有像煤炭这样的高温燃料才能把它们“团结起来”。这样烧造出来的 耀州瓷“禁买又禁卖,禁磕又禁摔”。但釉色就比不上龙泉窑那样温润了。 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 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的记摘,前两句是说宋初耀州窑和 越窑的秘色很接近,当时曾被称越器,后两句就是陆游的时代亲眼见到的北 宋末的耀州瓷非常粗,一般都是叠烧,碗内通常都有涩圈。说当时只有饭店 因为它胎体厚实耐用而喜欢它。
耀 州 窑
———
“ 巧 如 范 金 ︐ 精 比 琢 玉 ”
-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 故名耀州窑。耀州窑也叫“耀瓷”,史书中普遍认为这 个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窑”创烧于唐代,大约到
了五代的时候,专事青瓷,至北宋中、末期,这里的青
瓷已经形成“南龙泉,北耀州”之势。
北宋耀州太守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