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写作特色
❷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 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板书设计
对话背景: 客人无信 太丘舍去


客人无礼 对子骂父

与 对话内容

元方责客 无信无礼

行 对话结果:客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聪慧善辩 据理驳斥 正直明理
合作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孔融让梨
王冕学画
今天,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 来认识两位聪慧的少年。
8 《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难点)
示例二:“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 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 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精读细研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 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整体感知
不是人哪! 哉,语 气助词,表感叹。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
谦词,对人谦 称自己的父亲。
舍弃。 就,副词。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守信。 拉,牵拉。
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精读细研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精读细研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 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懂礼识义
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
的意思。
整体感知
即谢安,字安石,东晋 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 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咏雪
子女,这里泛指小 辈,包括侄儿侄女。
不久,一会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把家里人 聚在一起。
文章的义理。
板书设计
交代咏雪背景:人物、事件、环境
咏 雪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补述“兄女”身份
赞 聪赏 明谢 才道 智韫

第二课时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冰心 的一首诗: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记录着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 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世说新语》 中的一位聪慧少年——陈元方。
元方入门不顾。 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 正直不阿
精读细研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 “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 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 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 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 子求全责备。
整体感知
2.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


整体感知
约定。
正午 时分。
丢下(他)而离 开。去,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友人)才到。 乃,才。
这年。
也称令尊,对别 人父亲的尊称。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纪,字元方, 陈寔的长子。
精读细研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 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 就是好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 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年纪虽小但聪慧 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 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咏雪》借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 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 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写作特色
❶语言精炼,意蕴含蓄。
文章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件,可谓精练之至。本文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 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 在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而作者的意图就蕴于 这简洁的叙述之中。
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 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 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咏 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这 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 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懂得诚实守信。诚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 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 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写作特色
❶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 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 客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 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 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 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客人的过程,详 写了元方与客人的对话。
精读细研
乙: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 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 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精读细研
3.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 得最好?
整体感知
间是中午,中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 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下了车拉元方 (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精读细研
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课文,总结答案。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 “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 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 乐”,十分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 馨的家庭氛围。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 絮因风起”的说法。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你认为哪种比喻更好?说说你的想法。
示例一:“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状 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他,指元方。
回头看。
整体感知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 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 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客人问他:“你的 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 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 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整体感知
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直译: 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 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 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 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整体感知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
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整体感知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家中 人物: 谢太傅、儿女 叙述事件: 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 太傅大笑乐。(咏雪) 补叙身份: 谢道韫——无奕之女 凝之之妻
整体感知
方法点拨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 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 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 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 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 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