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病害
灰霉病
3.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条件
条件 温度 湿度 发生条件 4-31 ℃ 90%以上 最适条件 20-23 ℃
日均温20℃以下,每天高湿持续超过12小时,易爆发
灰霉病
菌核在土壤中 越冬
菌核萌发产生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从伤口、衰老的器官 枯死的组织侵入
产生分生孢子 进行再侵染
蘸花是人为的 传播途径
借气流雨水及农事 操作进行传播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1)番茄青枯病
番茄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cm 高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 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 萎最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 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两 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 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 在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的条件下, 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死去。病茎下端 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 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茎上可出 现1~2cm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 的斑块,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 乳白色的菌脓渗出。这是该病的重要特 征。
病原 为害茄科的病毒种类很多,每种作物的病毒毒源种类和比
例不同。 番茄病毒病 烟草花叶病毒(TMV,主要引起花叶 )、黄瓜花叶病 毒(CMV,主要引起蕨叶)、番茄花叶病毒( ToMV ,主要引起条 斑) TMV 是危害番茄最主要的毒源,在中国所占的比例为63.2%, 其中北方显著高于南方。 辣椒病毒病 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 )及两 种病毒的复合侵染. CMV是主要毒源
3.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防效,减少药害。
灰霉、早疫、晚疫
4.如何防治番茄病害
防病三注意: (1)注意有连阴雨,气温适合时,要提前预防; (2)注意防病要隔5~7天1次,连续用药几次;
(3)注意治养结合,合理添加叶面肥,及时补给营养。
灰霉、早疫、晚疫
4.如何防治番茄病害
每次喷药前把老叶、黄叶、病叶、病花、病果全部 清除,以减少菌源基数,并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施 药时抓住3个位置: 一是中心病株周围; 二是植株中下部; 三是叶片背面;
茄科蔬菜病害
一
茄科蔬菜病毒病
病毒病是茄科蔬菜最重要的病害,世界范围均
有分布。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减产60%以上,
甚至绝收,对茄科蔬菜的生产危害很大。发生较重 的病毒病有番茄病毒病,青椒病毒病,马铃薯病毒 病,另外还有茄子病毒病等。
症状
番茄病毒病 苗期至大田期均可发生
常见的有花叶病、条斑病和蕨叶病三种,以花
CMV的性状
钝化温度 50-60℃ 稀释限点 10-2-10-4 体外存活期 2-8 天 形状:球状 指示植物:心叶烟、曼佗罗上产 生系统花叶,畸形蕨叶
烟草花叶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极易由接触传 染,但蚜虫不传毒。番茄花叶病和条斑病主要通过 田间各项农事操作。带毒的卷烟和寄主的病残体也 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烟草花叶病毒的土壤传播是以土中残存的病毒通
发 病 规 律
过植物、茎、叶的伤口直接侵入的接触传播为特点。
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 虫可传染,但以桃蚜为主。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
发病因素(epidemic)
品种抗病性:
防治番茄病毒病害可在现有品种中通过系统 的株选,来提高其抗病性。由于晚夏番茄最易发 病,因此在早春和晚夏番茄中进行交错系统株选, 能够更快地获得成效。远缘杂交更易获得好的抗 病品种。 各生育期抗性不一致,一般植株第四层花结 束进入坐果期,抗病性明显上升。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害循环
越冬场所
土壤 病残体 田间其它寄主 混杂有病残体、带菌杂草的土杂肥
侵入途径
传播途径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 害 循 环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1)气候条件
发 病 规 律
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 青枯病的发生。雨水多,湿度大也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耕作栽培条件
防治方法(control)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减少初侵染来源: ① 种子处理:10%Na3PO4浸种20-30分钟→清水冲洗 干净,可基本清除种子表皮携带的TMV。 ② 减少来自土壤病残体的初侵染源:秋季深翻,避免 与茄科蔬菜尤其是番茄连作。 ③ 避蚜治蚜防病 栽培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早栽,加强管理, 促使早发。 生物防治:弱毒株系、卫星RNA的利用。
此外番茄和辣椒的病毒病的毒源还有马铃薯X病毒(PVX)以及马 铃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苜蓿花叶病毒(AMV) 等。
TMV性状
钝化温度 92-96℃ 稀释限点 10-6-10-7 体外存活期 60 天 形状:杆状 指示植物:心叶烟、曼佗 罗上产生局部枯斑 寄主范围:很广,30多 个科、200 种种子植物
晚疫病
2.番茄晚疫病的病原
卵菌门、致病疫霉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 亦可以菌丝体潜伏在马铃薯的薯块上由春播植株上传给番
茄或以厚垣孢子形式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病菌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落到植株上后,在水中萌 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再萌发,侵入到植物组织中 去。当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产生大量繁殖体,再经风雨 向四周扩展,慢慢形成普遍发病。
番茄枯萎病 一、症状(symptom)
枯萎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距地面较近 的叶片上。初期叶片发黄,继变褐色、干枯, 但枯叶不脱落,仍连在茎上。病叶的出现是由 下向上发展,除了顶端数叶片外,后期整株叶 片枯死。 靠近地面的茎、叶柄和果梗等的维管束均呈 褐色。天气潮湿时茎基部常产生粉红色霉。番 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症状有些相似,故在诊断 时易混淆。
叶病发生最为普遍。以条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其
次为蕨叶病。
花叶
花叶
番茄花叶型-病果呈现花脸
条斑
• 条斑型条纹病 果
• 条斑型环斑 病果
• 蕨叶型症状
辣椒病毒病 苗期至成株期
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症状。
有时几种病毒复合侵染,几种症状同时或先 后在同一株上出现,症状复杂。一般生长前期症 状单一,后期则多种多样。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3)马铃薯青枯病
马铃薯被害后,叶片自下
向上逐渐萎垂,4~5天后全株
茎叶萎蔫死亡,但茎叶色泽仍 为青绿色,切开病株上薯块和 近地面的茎部,可见维管束变 褐色,受挤压后也有乳白色的 菌脓渗出,其症状与番茄病株 上的相似。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原
病原菌为青枯劳尔菌(Ralstonia soanacearum = Pseudomnas 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两端 圆,大小0.9~2×0.5~0.8,一般为1.1×0.6,极生 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生长最适温度为 30~37℃,最高41℃,最低10℃,致死温度为 52℃10min,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为pH6.0~8.0,以 pH6.6为最适。
病菌孢囊梗电镜照片
病菌孢子囊电镜照片
卵孢子壁厚,黄色,直径24~35μm。
叶霉病
2.番茄叶霉病的病原
本病由黄枝孢属(Cladospor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呈褐 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后变褐色。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 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 第二年从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后的菌丝体产生分 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
(3)品种抗病性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1) 轮作
(2) 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 生长,可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使土壤呈现微 碱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控 制 措 施
(3) 改进栽培技术:选择高畦无病菌的土地作为 苗床。注意中耕技术。
(4) 种植抗病品种
(5) 使用无病种苗 (6) 化学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 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 穴病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喷洒100~500mg/kg的 农用链霉素,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叶霉病
1.番茄叶霉病发生的部位与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浅黄色褪绿斑,
叶背初生白色霉状物,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潮湿时 叶片正面亦可出现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 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病株下部叶片 先发病。
灰霉、早疫、晚疫
1.四种病害的识别
灰霉病
早疫病
晚疫病
叶霉病
95-100% 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流行。
叶霉病
3.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条件
条件 温度 湿度 发生条件 9-34 ℃ 90%以上 最适条件 20-25 ℃
高温、高湿,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只需要半个月 左右,气温低于10 ℃或高于30 ℃ ,病情发展可受抑制。
灰霉、早疫、晚疫、叶霉
4.如何防治番茄病害
番茄病害的防治,不是一个简单的使用农药的过程, 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番茄植株的抵抗力; 2.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一病为主,综合防控;
越冬,种子外附带的分生孢子也可以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
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只需2~3天就可以形成病斑,再经过 3~4天在病部就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链格孢属(Alternaria )
分生孢子梗深色,顶端单生或
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的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椭圆形或 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 大孢链格孢 (A. macrospora ) 引起棉花轮纹斑病]。
幼苗及叶、茎、果均可受害,以成株期叶片和 青果危害为重。
晚疫病
1.番茄晚疫病发生的部位与识别
多从叶片边缘发病, 白色霉层。病斑比较少, 一般都是1~4个。
晚疫病
1.番茄晚疫病发生的部位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