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所以工业革命不是自发的。
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问。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
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
可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更加快了全世界的工业前进的步伐,最终达到了加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2、工业革命形成的条件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
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到汉诺威乔治一世统治时代,英国内阁制始告形成。
1721年.辉格党成为议会中多数党,其领袖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他经常主持召开内阁会议,位居其他人臣之上,实际等于首相。
囚此,沃尔波尔开创了政党领袖为首相的先例。
1742年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他便同内阁其他成员集体辞职。
从此,在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这种责任内阁制度,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亦称政党政治。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
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三个反面来完成的。
第一个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
16世纪初,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圈地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又以立法的形式继续扩大圈地运动。
从1700年到1760年,英国议会共颁布了208个“圈地法案”,圈占的土地有31.2万英亩。
1760到1801年,议会又颁布了约200个“圈地法案”,被圈占的土地有318万英亩。
这种圈地过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同时也使他们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可见,圈地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
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英国农村涌现出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农场,在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的廉价的雇佣劳动者,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自由劳动力。
第二个是殖民掠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8世纪,英国击败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从而掠夺了大量的殖民地。
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通通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
英国成为殖民帝国后,开始疯狂的掠夺资源和财富。
以掠夺式贸易、黑奴交易等方式对殖民的进行毫无人道的掠夺财富。
这位英国之后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
第三则是英国国内采取: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格的税收制度,以达到国内原始资本的积累。
(3)对外贸易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
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
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
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
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
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要是毛纺织业。
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
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
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
在中世纪束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
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同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又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到英国避难,约有三万人之多。
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
到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
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
此外,还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
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
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
同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新兴产业的出现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旧的行规束缚的也很紧,行会对每一匹毛料的长度、宽度、折叠、打包、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印染、拉长、起毛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
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
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
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
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
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
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一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
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
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
3、工业革命形成背景中所带来的影响整个工业革命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英国经济、政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突变,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政治体制的优化,技术的革新,原始资本的积累,生产工具的研发,新兴工业的产生,都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
不仅促进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扩散。
更为日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工业革命形成的过程中也给当时的全球带来了灾难,甚至影响至今。
疯狂的掠夺资源,杀害落后殖民地的人民,贩卖黑奴等行为都为当时的资本家带上了恶势力的枷锁。
就算到了先进,这些枷锁也没有完全的褪去4、总结针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形成,没有自发这一说。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生改变或者改革时,都是那个时代,国家和人民在积累了一定的“量”之后,为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从而达到了“质”的变化。
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政治体质的变化、经济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阶级的形成、国内外需求的提升等因素都是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