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第三讲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一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按照常识,英国在1760-1820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或者相对于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运动和20世纪后半期的新技术革命,称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中国知识界,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已经出现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著作。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工业革命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但究竟是谁最早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迄今仍然没有定论。

19世纪末以来,工业革命问题在史学界引起了经久不息的讨论。

讨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

汤因比使用革命一词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他主张革命说的人如J.L. & B. Hammond 夫妇也认为,这些变革“像政治革命把法国与其过去相分隔一样,完全使英国与其过去相分隔”,“是人来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C. Beard 1901年出版的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说得更形象生动:“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

突然地,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

”《国富国穷》的作者D.S. Landes说:我们表示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意味着比轮子发明以来的任何事物都更激烈的突变。

多卷本《欧洲经济史》的主编奇波拉观点更激烈:没有革命像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显著的革命性。

“工业革命”说也可以看作一种历史突变论的主张,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

反对的意见则持“渐变论”或“渐进论”的史学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对工业革命说的质疑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

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

“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在克拉潘的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几乎看不到工业革命一词。

他认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

(商务1964中文版,上卷:10、188页)写了《工业革命》一书的艾什顿也说,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

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

他沿用这个概念不过是“因为它已经长期被使用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大众语言之中,提出一个新词取代它未免太书生气。

”罗斯托干脆用“起飞”代替工业革命。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否定工业革命的存在而以“加速演变”代替之,曾经是保守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时尚。

(《革命的年代》:35)但近年以来,一些激进的学者也开始放弃工业革命的概念。

例如沃勒斯坦认为:工业革命和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绝食让人产生很大的错觉。

无论把工业革命的时间延长还是区分量变与质变都拯救不了这个概念。

因为它的前提是英国因其独一无二的特质而处于有时地位。

而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世界经济体的结构框架,英国只是这一框架内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将不再使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令人误解的概念——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世界体系》卷3:42)对工业革命又有乐观论与悲观论两种认识。

有意思的是,突变论或革命论者多是悲观论者。

渐进论者则有不少乐观论者。

汤因比和哈孟德夫妇,以及后来的韦伯夫妇、霍布斯鲍姆、E。

P。

汤普森都是悲观论者,认为工业革命具有灾难性后果。

如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一个更黑暗的时期——似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任何灾难和恐怖一样的时期;灾难和恐怖是因为与财富增长并肩而来的贫困的巨大增长;大规模生产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导致各阶级状况的快速恶化和大量生产者的落魄。

”韦伯夫妇:工业革命“对普通人造成的结果是比任何战争的苦难还漫长的苦难。

”汤普森强调“工业革命的真正灾难性”:“1790-1840年间,平均的物质生活水平略有提高。

在这同一时期,剥削加强了,不安全加剧了,人类的苦难也增多了。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216、231)乐观论的代表有克拉潘、罗斯托等人。

克拉潘的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使用了许多统计资料证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待遇有显著提高。

(商务1964中文版,上卷VII,561页等处)1949年艾什顿发表文章,研究了1790-1830年间工人的生活,提出在兰开夏郡,工人因工业革命受益的大大超过受损的人数。

以后,哈耶克在Capitalism and the Historians(1954)、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1960)里都重申了这种观点。

二对“工业革命”发生原因的再认识这一问题的另外两种表述方式是:为何西欧率先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为何(工业)资本主义发生在西欧而不是其他地方(如地中海地区、亚洲等)?较早的解释多着重于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城市论:亚当斯密强调早期西欧城市在市场社会(商业社会)产生中的巨大作用。

把自治城市看作西欧走向现代的动力、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和摇篮——城市的发展唤醒了农民,削弱了乡村的农奴只度,导致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解体;城市公社削弱了传统的封建权利,排除了干扰经济活动合理化的产权方面的限制。

皮雷纳和韦伯都持此观点。

贸易论:认为商业活动尤其是海上贸易促成了“为交换而生产”的新生产体系,最终使封建经济瓦解。

斯维齐为代表。

结构论或“封建社会内部瓦解”说:道布为代表,反对城市从外部侵蚀说,认为城市是封建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封建城市。

封建剥削的加重使阶级矛盾激化,矛盾斗争造成的封建危机、农民力量壮大,使封建生产方式解体。

道布:货币经济不仅导致封建主义的衰落,也导致东欧农奴制的密集化。

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在封建衰落中产生?事实是:英国农民力量较弱而法国农民更强大。

人口与环境论:西欧较早摆脱马尔萨斯循环,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人口与经济的适度平衡,有利于人均收入的提高。

人口论中还有生态环境论:视人口问题为地理环境的派生因素。

西欧缺少大的三角洲而多山脉沼泽,气温较低,难以形成大帝国而多小的多样化的政治单位,同时自然灾害少于东方,不必担心灾后劳动力匮乏,所以人口压力轻。

人口稀缺说:东欧缺少劳动力,从而出现农奴制,英国15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导致农奴制结束。

产权论:1973年,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出版了《西方世界的兴起》,立即引起重大反响。

在这本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影响极大的理论:西方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权的确立。

此后,诺思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写出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均已有中译本)。

他或以他为代表的思潮被称为“新经济史”或“新制度主义”。

1993年,诺思因其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的书是针对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感而发的。

简单概括其理论,就是实现制度创新亦即确立私有权,才能使交易费用最小化,从而有利于经济自由发展。

这里存疑的问题是:1.导致制度创新这一西方社会兴起原因的主要变动参数,是人口增长。

(《西方世界的兴起》,第9页。

)2.这种产权的形成只在西欧内部,是一小部分上层阶级吞食小资产者的结果。

而且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盛行的是两套财产制度:在国内有一套,海外另有一套。

3.罗斯托曾从另一个角度提过质疑。

他说到1700年,西欧经历了商业革命,具有诺斯和托马斯在减少交易费用的概念下所说的所有各种表现,但低地国家首先起飞的是比利时而不是荷兰。

“荷兰共和国在18世纪及以后的经济命运表明,广泛的商业扩张和对财产权的高度尊敬,或两者一起都不是工业革命必然的和充分的条件。

”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由组织变革和技术变革构成。

李伯重的“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比较英国工业革命和明清江南经济,也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体现的是一场经济变革,包括经济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工业结构变革。

他特别强调工业结构变革——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比纺织业起了更大作用的是重工业。

没有煤铁革命,工业革命不可想象。

工业化正是从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源为基础的经济的转变。

荷兰和法国不具备矿物能源条件,所以难以出现工业革命。

但他同时提出:因为中国江南可以获得来自江北的煤铁,如同英国18世纪末之前仍依靠“海煤”和进口铁,所以,江南也有走向近代工业化的可能。

(尽管这种可能“即使能变成现实,也将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沃勒斯坦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世界经济体在1730-1840年间在某些国家而不是在别的国家的疆界范围内,集中了最有利润的经济活动,并且由此积累了更多的资本。

他引用了布里亚沃尼更简单的说明——劳动的范围扩大了;生产手段多样化和简单化的过程每天都在推进。

人口随着死亡率的下降而增加。

对地球上财富的开发力度加大,财富更加充裕;人们生产得更多也消费得更多;他们更加富裕。

所有这些变化促成了工业革命。

——然后发问:如果接着问布里亚沃尼,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他就会用三大发明来解释;火药武器、指南针和印刷术。

弗兰克认为“为了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和美国,而没有发生在亚洲甚至非洲,就需要一种更好的世界经济理论。

”(《白银资本》:410)(其实他已经有答案:英国是借助保护主义和其他对国内棉纺织业的刺激,通过实行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而开始工业化的。

然后英国推行面向世界市场的“出口拉动”。

见《白银资本》:277)《全球通史下》也提出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开始?回答是:曾经在经济上居于首位的意大利因航线转移而落后了;西班牙败给了西北部国家;荷兰缺乏机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和水力;中东欧各国没有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因而没有发展出工业化必需的专门技术、贸易市场和资本储备。

剩下的法国和英国,7年战争结束(1763)年时在商业方面仍然不相上下,法国甚至稍微领先。

但是法国人口为英国的3倍,两次战争(7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失败而使外贸失利;英国采煤业和炼铁工业领先于法国;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多,英国宫廷支出和军费都较法国低,征税也较少,政府财政状况比较好,银行业也比法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此外,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劳动力供应也占优势(圈地造成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等等。

至于为什么工业革命在它实际开始的哪个时间开始,答案是海外扩张带来的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英国进出口贸易在1698-1775年间增长500%-600%,其中对殖民地的贸易从155增加到33%,使伯明翰成为重要的铁器制造工业中心。

商业革命也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资本(以利润形式源源不断流向英国)。

——其本是描述,而不是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