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真题速递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
A说法错误。
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
D说法错误。
4.(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5.(2018·天津高考·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时间为183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一个英国学者分析英国正在丧失科技优势,并不是说丧失优势地位,且1830年英国当时英国属于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题干中“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推知查尔斯·巴利奇强调业余科研衰退现状,呼吁科学要作为事业对待,而不是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故C 项错误;题干中“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推知工业革命革命的扩展,科学家、科学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故D项正确。
6.(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7.(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表3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D【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8.(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火车时刻表,和全国时刻表的改变,但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不能细致的反映全国时刻表变化和“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深刻意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标准化的时间对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精确是生活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统一时间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考点内容说明1.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及影响。
3.资本主义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知识梳理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1.条件(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
2.进程(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关键: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日益重要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二1.条件(1)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1)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科技:19世纪中后期,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生产力飞速发展。
2.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以内燃机为动力,出现新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电讯事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都取得发展。
3.影响(1)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结构:诞生电力、石油和汽车等新兴工业。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3)生产组织:垄断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4)世界市场: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二世界市场的发展1.原因(1)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交通通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殖民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表现(1)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
(2)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1)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考点精讲1.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动力蒸汽电力发明者工匠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含量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理论指导,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发展进程首发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始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进入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出现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欧美其他工业国家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殖民扩张掠夺原料,输出商品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典例1.(世纪初则达到近200多万元;同一时期的冶金企业由上千家减少为1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