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第一节国债原理●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国债的含义国债: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一种非经常性(临时性)财政收入。
公债(Public Debt or Government Debt),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凭借政府信用,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则,通过向企业或者个人有偿借债而形成的一部分收入,它是公共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
近代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全国性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较为发达的信用制度是发行公债所必需的三大技术条件。
现代信用经济是公债产生的基础。
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国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国债是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特征: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具有偿还性,又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具有认购上的自愿性;特殊的债务范畴——“金边债券”。
●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国债的产生和发展国债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紧接着税收产生的又一个财政范畴。
国债产生的条件:要有政府财政上的需要;要有平等对立的经济关系;要有大量闲置的货币资金;要有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
中国国债的历史演进1894年清政府第一次发行内债:“息借商款”1898年清政府第二次发行内债:“昭信股票”1912年清政府第三次发行内债:“爱国公债”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时期也都多次发行国债,并且名目繁多。
新民主主义时期各根据地也曾发行过国债,用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建国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筹集经济建设资金,相应地发行了国债:1950: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79-:国债(国库券)改革后公债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为1980-1985年:经济改革初期这一阶段公债发行额占同期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大,年发行额都在40亿元~60亿元之间。
第二个阶段为1986-1993年:改革全面深入时期这一阶段公债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个阶段为1994-1997年除了财政赤字增加、经济建设需要外,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四个阶段为1998年至今进入1998年,为了拉动内需,中央政府采取了扩大国债发行、增加财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国债年发行额连创新高。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2011年10月1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财库〔2011〕141号):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2011年11月15日,上海率先以自行招标的方式发行总额为71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成为中国首个自行发行地方债的城市。
2014年,新“预算法”允许地方发行公债●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国债的种类(1)以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2)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内债和外债;(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4)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凭证式国债(储蓄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无纸化国债)。
国债结构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1)应债主体结构: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2)国债持有者结构(国债资金来源结构):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国债的比例。
(3)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永久国债。
短期国债:1年或1年以内中期国债:1~5年(或1~10年)长期国债:5年(或10年)以上永久国债:没有偿还期,按年付息,可上市流通,随时兑现。
●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国债负担和限度1.国债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认购人负担、政府负担(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
国债的代际负担长期国债将使公债使用过程中的受益者和本息的承担者分属于不同的时期。
由于国债的用途不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不同。
如果现在的国债使当代人受益,而使后代人受损,就认为国债造成了代际负担。
2.国债限度国债的限度导源于国债的负担,一般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国债绝对规模指标:(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即国债余额;(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国债相对规模指标:(1)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或当年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重,以不超过60%为宜。
(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标准为60%。
国际上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不应超过45%。
)它表示国民负担国债的情况,也表示国债的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2)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债务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或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20%为宜。
当一国债务依存度过高时,其中潜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3)国债偿债率:即国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10%为宜。
●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国债的发行1.世界各国通用的国债发行方式有四种:(1)直接发行方式(2)“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3)承购包销方式(4)公募招标方式2.我国改革开放后,先后曾采取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柜台销售和招标发行等多种发行方式。
目前我国国债发行方式是一种承购包销和招标发行相结合的模式。
凭证式国债是凭证式国债承销团(以商业银行为主)承购包销与柜台销售相结合,记账式国债是招标与承购包销相结合,即先是向承销团进行招标,再由承销团成员分销或在二级市场上销售。
●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国债的还本与付息1.国债还本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偿债资金来源:设立偿债基金(减债基金)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2.国债的付息按期分次支付法到期一次支付法第二节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1974年,巴罗发表了《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通过深奥的数学推理复兴了李嘉图债务和税收等价这种古老思想。
目的在于否定以国债融资为特征的赤字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国债是延迟的税收。
李嘉图等价定理基于:生命周期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理性预期)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许多学者反驳了李嘉图等价定理,主要观点有:(1)定理的核心假设是理性预期,不现实;(2)遗产说不成立(3)购买国债是自愿的投资行为(4)未来收入与税负不确定(5)一次性总量税也不符合现实●国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的资产的变化。
(公债持有者把所持政府债券看作其财富的一部分)只有私人部门不把政府债券当作财富,李嘉图等价定理才成立;只要把政府债券看作是财富的一部分,则李嘉图等价定理就不能成立。
“国债错觉”:公债持有者在持有公债时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了,由此可能增加自己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公债积累与消费的增加相联系的结果。
一般公债理论都承认公债错觉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展开的。
承认国债的资产效应,也就否认李嘉图等价定理。
●国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公债对总需求的两种影响情形:(1)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增加总需求;(2)在原有总需求内部只改变总需求结构,不增加总需求。
具体影响效果视应债主体而定:(1)中央银行购买国债:银行透支或借款、债务货币化。
一般而言,央行购买国债在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扩张总需求。
(货币创造)(2)商业银行或居民个人购买国债:一般只形成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从而扩张总需求的效应。
经济萧条时期将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或消费。
国债融资,在增加支出或投资,刺激需求的同时,也会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
●国债的政策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节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分析●国债负担率分析——国债负担率1992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赤字率3%,债务率(公债负担率)60%。
如何看待《马约》。
●国债负担率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与国外对比1993年以前,赤字由向央行透支或借款弥补。
年份国债余额(亿元)占GDP的比重(%)1996 12004.2 16.91997 12562.7 15.91998 13520.7 16.01999 15312.3 17.12000 17909.2 18.12001 20505.5 18.72002 21539.6 17.92003 26349.6 19.42004 29577.5 18.52005 32635.4 17.82006 35015.3 16.52007 52074.7 20.92008 53271.5 17.02009 60237.7 17.82010 67526.9 17.0中央财政国债负担率水平国债负担率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与财政赤字的简单动态关系分析1.国债与财政赤字简单动态分析框架只要国债负担率不是无限地增长,而是最终能稳定在某均衡值,国债就是可持续的,债务危机就不会发生。
分析框架条件:只能以发行国债弥补赤字财政赤字分解为两部分——基本赤字、利息支出根据前述分析国债和赤字动态变化的简单框架,推导出计算国债负担率升降变化的公式:db=b(r-y)+z其中:db代表以微分符号表示的国债负担率的升降变化、b代表国债负担率、r代表实际国债利率、y代表GDP实际增长率、z代表基本赤字率(基本赤字/GDP)。
推导过程:设B代表国债余额,i代表国债的名义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r(实际利率)=i-π,P为价格总水平,Y为实际产出(GDP)水平,y为实际产出Y的增长率,z为基本赤字率(作为GDP 的一个比例),b为债务负担率。
根据定义,b=B/PY,b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用微分符号表示则为db,db=d(B/PY),根据微积分中的“分数法则”,我们可以得到公式:db=d(B/PY)=dB/PY-b(π+y)(1)如果政府仅仅通过发行国债一种方式弥补财政赤字,那么一年内国债余额的增加额就等于当年的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又等于基本赤字(我们可以用zPY来表示)加国债的利息支出(等于国债余额乘以名义利率iB),用公式表示就是:dB=iB+zPY (2)把(2)式代入(1)式,可以得出:db=ib+z-b(π+y) (3)将(3)式合并得到:db = b(i-π-y)+z (4)= b(r-y)+z对我国国债负担率变化的测算(%)r (实际利率)y(实际经济增长率)z(基本赤字率)db(按公式计算)db(实际)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7.400.907.9010.468.504.3510.59.88.57.87.358.941.00.780.781.182.121.770.00.280.741.382.231.180.70.81.02.72.72.0●国债依存度分析三种计量方法:(见后表)当年国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还本付息支出)当年财政赤字(当年发行额-还本额)/中央财政支出当年财政赤字/全部财政支出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全国财政支出债务依存度中央财政支出过小是造成中国中央财政支出的债务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国债依存度 (%)1996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方法1 56.1 58.9 54.5 -----方法2 24.6 45.1 26.0 21.6 0.4 0.3 62.2 62.6方法3 6.7 15.9 6.7 5.3 0.1 0.1 12.5 11.2第四节国债市场及其功能●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是指国债的交易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