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过程
54
1970年11月10-16日地面+△P24中心演示
图
55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为08时500hPa图上的槽线○地面图上冷高压的位
置
56
低槽东移型寒潮要注意两股冷空气合 并,本个例中,冷空气在12日合并加强, 寒潮地面高压也大大加强。
而冷空气的合并要注意喀拉海的槽移 速快,冷中心强度达到-44度 ,它的加 入使西来的冷空气大大加强
1 定义: ①500hPa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 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 ②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 场配合; ③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 ④高压维持三天以上。
18
2 极地高压的形成 由中高纬度的阻塞高压进入极
地而形成,与中、高纬阻塞形势的 建立过程类似。
19
极地高压的天气意义 由于中高纬阻高形成并加强,进入极
过程降温
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始末,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 值之差。
温度距平
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 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4
单站冷空气强度标准
过程降温( ℃ ) 温度负距平 绝对值( ℃ )
≥10
≥5
冷空气强度 等级
寒潮
8—9
4
强冷空气
5—7
≤3
一般冷空气
5
二、源地和路径
10
(3) 西路
关键区 南下
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 西北、西南及江南
天气:降温幅度不大,不过当南支锋区波动与
北支锋区波动同位相而叠加时,亦可造成明显 的降温。
11
(4)东路加西路 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
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 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 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 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 温。
可表示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 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注意:寒潮地面高压与阻塞高压的区别
21
四、寒潮冷锋
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 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它随高度向 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 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 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 槽和锋区
中期过程是寒潮爆发前的大的环流 背景。
24
2 .中期天气过程的分类
a.
倒“Ω”流型(占全国性寒潮70~80%)
b. 极涡偏心型
c. 大型槽脊东移型
25
3 倒Ω流型演变特征(三个阶段)
a. 初始阶段:两个大洋北部脊向极地发 展,极涡一分为二,分别移到东、西两 半球,(或极涡偏于东半球),则东半 球为两个大洋脊挟持一个大极涡,形成 大倒Ω流型
地并维持而使极涡分裂变形,有利于寒 潮冷空气形成 而中高纬阻高进入极地是由于极地高压 向南衰退,与西风带长波脊叠加造成 (正变高叠加使脊加强,利于阻高形 成)。
20
三、寒潮地面高压
含义: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 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压前部有 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 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
12
§6.2 寒潮天气系统
一、极涡
1 定义: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 500hPa上的绕极区气旋式涡旋,称为 极涡。
• 它是大规模极寒冷空气的象征,地面为 浅薄冷高压,700hPa转为低压环流
13
2 极涡的活动范围和维持时间
极涡中心出现频数最多且最集中的地区是 以极地为中心向亚洲北部新地岛以东的喀拉 海、太梅尔半岛和中西伯利亚伸展,另一端 则伸向北美洲的加拿大东部。
41
1963年12月22日20时地面图
42
1963年12月19-25日综合动态图
43
(2)低槽东移型寒潮
含义:欧洲小槽东移过程中,有来自北方 的新鲜冷空气并入,使小槽发展,导致寒 潮过程。
赶槽:在一个低槽的上游又有另外一 个移速更快的槽追赶而来,这个槽称为赶 槽。
44
(1) 低槽东移过程中,有新鲜冷空气或贝加 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加 强。 (2) 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 里海有明显的暖平流,脊前西北气流加强 ,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原 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45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 东北移去,有利于冷空气主力向东偏 北移。
黄河气旋及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 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46
47
1970年11月9日08时地面图
48
1970年11月10日08时500hPa高空及地面冷锋位
49
此槽快 速东南 移动, 配合- 44冷 中心, 能否与 东移的 冷空气 合并成 为寒潮 的关键
29
30
二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 的作用
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 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 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 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 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31
1 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发展过程分为 三类:
i . 温压场结构方面 ii . 风场转变方面 iii .阻高是否崩溃或不连续后退方面 iv. 长波调整方面
68
低层变形场作用
69
1969年1月26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70
东槽前的变形场,北部的冷空气借助变 性场后部的偏北气流从低空扩散南下
1969年1月26日08时850hPa等压面图
71
西槽
1969年1月26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72
1969年1月26日20时700hPa等压面图
73
1969年1月27日08时地面天气图
74
1969年1月25-31日冷空气活动综合动态
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5
暖层使冰晶、 雪花融化为 水滴
低层低温形 成过冷却水 滴
贵阳1969年1月29日19时探空曲线(雨凇发生)
1 源地 ①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冷空气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次 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
②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地区进入我 国。它出现次数虽少,但气温低,可达寒潮强度。
③冰岛以南洋面上
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 它出现次数较多,但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 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
1970年11月11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0
1970年11月11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1
两股冷 空气合 并,槽 后脊的 发展及 槽的加 深,使 冷空气
南下
1970年11月12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2
1970年11月12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3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T24中心演示 图
6
2 寒潮关键区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 西伯利亚中部 (70°-90°E,43° -65°N)地区并 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7
冰岛 巴伦支海 新地岛
喀拉海
鄂霍茨克海
寒 潮 路 径
Ⅰ西北路径 Ⅱ超极地路径 Ⅲ西方路径
8
3 冷空气入侵我国的路径(4条)
⑴ 补充型 ⑵ 叠加型 ⑶ 结合型
32
(a)
补充型
大西洋暖 脊的正变 高区叠加
(b)
33
(a)
结合型
极地高压 西移
(b)
34
2 鄂霍次克海高压脊的发展
分两类: ⑴ 阿拉斯加高压脊西退到鄂霍次克海
发展而成; ⑵ 由阿拉斯加脊分裂出闭合高压(极
地高压),极地高压西移到东西伯 利亚、鄂霍茨克海与该地区的弱脊 合并而成。
35
三、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分为三大类: (1)小槽发展型 (2)低槽东移型 (3)横槽型
36
(1)小槽发展型寒潮
(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37
1963年12月19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8
1963年12月21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9
两支槽构成阶 梯,形成疏散 状等高线
1963年12月22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
1
要点
1. 寒潮的定义、标准、天气 2. 影响我国冷空气的源地 3. 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侵入我国的路径 4. 形成寒潮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5.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有哪几类 6. 我国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有哪些主要类型?
简要说明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异同点? 7. 寒潮预报应包括那些方面 8. 三类寒潮预报着眼点是什么
57
(3)横槽转竖型寒潮
含义:东亚倒Ω流型建立时,极涡向 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 风(340°-20°)与偏西风(300°- 250°)的切变。
冷空气向南爆发的三种情况: 横槽转竖 低层变形场锋生 横槽旋转南下
58
横槽转竖原因:
i .横槽两侧温压场结构发生变化 ii .横槽前方形成“阶梯槽” iii .阻高的崩溃
极涡活动平均持续天数超过5天。
3 极涡的移动路径 ①经向性运动 ②纬向性运动 ③转游性运动
14
4 极涡的分类(依据100hPa环流) ①绕极型:北半球只有一个极涡中心,位于
80°N以北的极点附近的环流称为绕极型。 ②偏心型:北半球只有一个极涡,中心位于
80°N以南,整个半球呈不对称的单波型, 有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到阿拉斯加暖脊,欧 亚大陆高纬度为一个椭圆型冷涡。
59
1972年3月25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