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博士论文分析
评析
总体上而言,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和政治 性有利于促进大学有效治理,但也一定程度上带 来一些负面因素。 模糊性:缓冲 ;融合;润滑,但削弱了以大学校 长为首行政人员的领导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 理效率 。 政治性:利益诉求;公平公正,但效率低。
第五章 美国大学治理的人际关系
美国大学治理中存在各种人际关系,这里仅探讨 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历史的视角 (1)美国旧学院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制衡性
外部制衡
内部制衡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松散性
常见术语:“分权”(decentralization)、“权 力分化”(diffusion of authority)、“有组织无 政府状态”(organized anarchy)、“松散联结” (loosely coupled) 。 外部治理结构的松散:以美国州政府与公立高校 之间的关系为例 内部治理结构的松散:等级观念淡化;决策权力 扩散;非正式治理结构存在
评析:信任是大学共同治理模式建立及其有效运 行的基础,不信任和冲突则可以对权力的使用形 成一种制约心理。
第六章 结论与比较 结论:
总结全文,以下三个文化因素或许在美国大 学有效治理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美 国大学走向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1)理性:大学有效治理的基础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分权、制衡、法治,无一不是 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即便美国大学治理过程出 现的模糊性,尽管其根基是非理性,但从效果上而言, 它消除了理性所带来的僵化一面,促进了大学的创新和 应变能力,因而本质上也是“理性”的。关于这一点, 邓晓芒教授有很深刻的见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 义通常都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再上层楼的结果,并且 整个是靠理性思维来支撑的。正如胡塞尔一针见血地指 出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来,一切非理性哲学其实都还 是理性的。” 此外,美国大学治理背后还蕴含着另一种不可或缺 的价值理性,即公共理性。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与个体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对美国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美国,每个人 都被认为拥有自己的观点,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 益,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最终目标。 但是,如果仅仅把个体主义理解为坚持自己的价 值观和利益,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实际上,美 国传统的个体主义绝不是利己主义,而是包含着 社会责任的。要求每个个体避免走向极端个体主 义,而应该为共同体和团结、为社会的共同利益 作出贡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分析框架:文化(价值观)—人—治理
本研究以跨文化心理学为基本立场,强调文化和个体或 群体之间的一种连续的互动关系,认为一个文化自变量 (通常被定义为价值或信念)会对一个因变量(通常是 行为)产生可以预测的作用。
第三章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
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大学的治理结构主要围绕着 “一个中心”(“学术法人—董事会”治理结 构),“一个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的形成与 演变而展开。
短期导向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理性思维方式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评析:优点>缺点
第四章 美国大学治理的过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
决策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理性的过程,里面充满 了各种非理性的因素。霍奇金森(Hodgkinson)指出: “(美国)大学的治理过程主要由直觉、非理性的先例 以及本能的反应所支配。”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组织选择的垃圾桶 模型 案例研究:以弗莱西大学的教师招聘为例
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
在各种内外压力下,大学治理的参与者在一个民主、公 开的氛围中,就某个议题进行不断地斗争、讨价还价、 让步和妥协,并最终达成决议,它背后体现了各利益群 体或个体的权利诉求。由于资源的有限、价值观的不同 以及利益群体的结盟,决策的过程充满矛盾和冲突,甚 至有可能使原先的决议中断或发生重大调整。
教师依附、顺从和信任董事,但存在冲突。
(2)美国大学转型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美国大学总体上是一个信任度较高的共同体,但当时不少 董事成员、校长,带有专断和霸道一面 。
(3)美国大学多元化时期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七分信任,三分冲突
美国大学治理人际关系的文化分析
美国大学治理中的人际信任与低权力距离
(2)治理差异
(3)结语:呼唤文化自觉 大学,一个以理性为基础、以自由为核心、 以平等为保障的组织,何以在中国文化环 境下茁壮成长? 阿特巴赫:最近十几年,这些亚洲大学,尤其
是中国,投入巨资、吸引国际人才、复制西方学 术组织和治理模式。然而,持久的文化、学术和 历史挑战,有可能会挫败这些国家建立世界一流 大学的雄心,以及阻碍它们最好的大学进入世界 最顶尖大学的行列。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亚洲大 学的发展有可能会碰到“天花板”。
概念界定
(1)美国大学;(2)大学治理; (3)文化;(4)价值观
第一章 绪论
研究思路
(1)问题的界定 (2)视角的确定 (3)方法的选择 (4)内容的确定
研究方法
(1)以理想类型作为方法论基础; (2)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文献分析法 ; 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法 ; 历史—逻辑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法治性
美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一部高等教育法治史。 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的法治 法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领域,划分为五个方面: (1)大学与董事会;(2)大学与教师;(3) 大学与学生;(4)大学与当地政府、州政府和 联系政府;(6)大学与外部私人团体。 根据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区分,又划分出大学治理 的“外部法律”(external law)和“内部法律” (internal law)。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文化分析
低权力距离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
低权力距离强调平等、权力分享与制衡。不过,美国的权力距离指 数分虽然处于较低的位置,但并不是最低的。这种情况与美国人的 民主观念有关。美国人的民主观念并不是那种源于古希腊的古典型 民主(classical democracy),即每个公民直接决策,直接行使权力 而不通过代理,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型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即人们可以参与到决策中来,但选择权和管理权依然 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反映到美国大学治理,董事会拥有最终决策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大学为什么会缺失基本常识?在我看来,这 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意识淡薄紧密相联。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不太适合外生的大学在本土生 长,因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正脉 是一种政治的文化、权力的文化,一言以蔽之曰 “专制主义”。 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不应把目光局限于发表和出版了多少篇论著,获 得了多少大奖,做了哪些制度改革,而应是你究 竟培养了多少具有创造意识、独立意识、批判意 识、公民意识的学生。
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大学治理: 结构、过程与人际关系
高等教育学 刘爱生 顾建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11.1
论文总体写作脉络
浙江大学XXX学院
2
2008-5-29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与价值
(1)美国大学的成功; (2)中国大学的借鉴; (3)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述评
美国是一个普遍信任的社会,信任他人是一种道德价值观 。信任取 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尤其是经济上的平等。
美国大学治理中的人际冲突与个体主义
美国人骨子里蕴涵着的对权力的不信任和对权力被滥用的恐惧仍然 挥之不去。这与《圣经》中的“原罪说”紧密相关,但通过美国文 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出来。个人主义既包括了对自由的向往,又包 括了对体制的嫌恶。
案例研究:以夏威夷大学的学费设定为例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政治性:大学治理的政治模 式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文化分析
美国大学治理过程的模糊性与弱不确定性规避 美国是一个弱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社会对 模糊性的容忍度比较高。在美国,大到国家的 政策制订、法律制度,小到语言使用,都具有 非理性、模糊性的一面。例如,美国民族心理 学家爱德华· 斯图尔特(Edward Stewart)指出: “北美的决策者并没有在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 活中理性地作出决策,总的来说,他们把过去 的事件根据决策模型进行了重新组织……因此, 在美国,理性决策是一个神话。”
理论基础 (1)潜在的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 (2)显性的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从低到高);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阴柔(女性)气质—阳刚(男性)气质(femininity vs masculinity);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从弱到强);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
(2)自由: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自由指向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个体主义是自由观的核心,因而 个体主义指数与大学学术繁荣程度紧密相关。
(3)平等:大学有效治理的保障
平等是人际信任的基础,是共同治理模式建立的前提。因而,权力距 离指数得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一个国家的学术繁荣程度。
比较:中美大学治理的差异 (1)文化差异
外部法律是由外部机构制定和强制实施的,它高于内部法律,其来源 包括:(1)联邦宪法(federal Constitution);(2)州宪法(state constitution);(3)各种由州和联邦政府颁布的法令(statues); (4)由州和联邦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条例和规章(administra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5)州普通法(state common law)——由 法官制订的法律,而不是源于宪法、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法律; (6)外国与国际法(foreign and international law),主要用于处理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事务。 内部法律是由大学自身为其治理所制定的法律,在大学运行中处于核 心地位,构成了大学内部治理系统的基石,其法律来源包括:(1) 大学条例和规章(institutio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2)大学与 教师、职工、学生、政府以及外部机构(诸如建设公司、供应者、来 自私企的研究赞助者)等签署的合同(institutional contracts);(3) 学术惯例(academic custom and usage),有时被称为“校园普通法” (campus common law),它不同于大学条例和规章,不需要成文; 即使成文,也远非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