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格罗皮乌斯 (1)

浅谈格罗皮乌斯 (1)

浅谈格罗皮乌斯
内容提要:格罗皮乌斯是二十世界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现代主义教育家,包豪斯创始人。

其关于设计的主要理论有“功能性”、“理性主义”、“装饰与功能的关系”、“设计与市场”等。

他否定设计中无节制的表现艺术性,提倡符合功能的装饰,反对繁琐的装饰。

其教育理念也影响了一大批设计人。

关键词:设计理念、教育
正文:现如今,设计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锅碗瓢盆,大到车房等等。

设计,早已我们不可知的速度,占领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

那么,谈到设计及设计的起源,我们
就无法绕开他---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建筑是家庭,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1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学习建筑。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2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由于战争爆发,格罗皮乌斯应征入伍,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魏玛共和国认识到自己在战后德国重建和稳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能够重振德国经济的一切建议都给予关注,格罗皮乌斯的设想便得以受到重视。

1919年本正式任命为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校。

当然,格罗皮乌斯不仅仅是只接手校长这一职务,其中还包括他对他对新学校的看法。

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将美术学院与已关闭的工艺学校合并。

战后对新事物是开放的,因此他的想法真的被采纳了。

1919年4月12日,最高领主办公室同意将现在合并了的学校改名为国立魏玛包豪斯。

3格罗皮乌斯知道,一个新世界只能经历过特定形式教育的人来建设。

他认为艺术是不能教的,而且,“作为职业的艺术”并不存在。

相反,他要求手工艺的教育应该再次成为所有艺术工作的基础。

因此他说,艺术家是手工艺师的高级形式。

因而。

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转从一种工艺或行业,并且总是置身于两名教师的监管下。

三年的教学方式采用双轨教学制度,每一门课程设计由“造型师”和“设计师傅”共同教授,是学生能同时接受纯艺术教育和纯技术教育,是两者合并为一,以培养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

对于格罗皮乌斯而言,在工作房里接受教育是既定的信念,是这所新兴学校的基础。

他还认为一切造型活动的最终结果目标在于建筑,绘画、雕塑都应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他的梦想就是要把各种艺术都综合在建筑艺术中。

其次,希望他的学生们团结合作应
该以中世纪的行会精神为榜样,在学校内部,应该形成一个与共济会一样具有向心凝聚力的团体。

4
“让我们创造一个新的、没有势力等级之分的工人艺术行会,势力等级之分会在艺术家和工艺人之间树立起傲慢的壁垒。

让我们一起望想、关注和创造未来的新建筑,这种建筑将把一切综合为一个单以整合的创造物,建筑、绘画与雕塑将会从千百万工艺人的手里升上天堂,升上那未来新信念的晶体般清澈的象征中。

”这种对“晶体”所象征之物的信仰正是我们理解这个阶段的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那晶体化的乌托邦理想,艺术家与手工艺者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在包豪斯的好景也不长。

包豪斯从建校以来就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与此同时,其财政方面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

格罗皮乌斯最终于1928年辞去了包豪斯校长的职务,因为看不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人说,包豪斯的楼房不仅是反传统的,它还是从莫斯科移植来的,包豪斯渗透着苏维埃的红色势力。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是苏维埃的军队占领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因此红色苏维埃在德国人心里意味着难以忘却的历史伤痛。

在这种背景下,保守势力对包豪斯的攻击就极具杀伤力了。

1932年,纳粹党强行关闭了包豪斯。

当时的校长带领学生们流亡至柏林,学校勉强维持至1933年,直到有一天校舍被纳粹军队占领。

从此,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消失了。

虽然包豪斯在世界上仅存在了15年,但是它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已经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理念来源于对科学进步与民众需要的尊重,并能充分体现20世纪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面貌。

包豪斯的强行关闭是德国设计的损失,当时聚集在德国包豪斯的世界一级的设计师不得不树倒猢狲散。

可我们却不得不说,这是全世界的幸运。

因为正是包豪斯的强行关闭使得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这样,他们也就无形中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地,使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传播与发展。

离开了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先是去了英国,1934年加入英国国籍,依然从事建筑工业化的研究。

1937年,格罗皮乌斯接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聘请,担任哈佛建筑研究院教授。

同年,他加入美国国籍。

当然,格罗皮乌斯除了在设计教育方面有突出成就外,自身也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学家。

他曾提出“完美的建筑乃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

艺术家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

……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

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筑的精神,免于沦为可悲的…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当转向实用美术。

”“艺术不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

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艺术家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工艺技师,上帝赐予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

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

在这个组织里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立起屏障的阶级观念。

同时,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
的双手建造起一幢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且以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臂,将它矗立在云霄,使它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3”等观点。

而他的设计也无一不体现它的理念。

他的代表作包豪斯校舍更是将对人的关注发展到高峰。

包豪斯校舍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

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而他在建设包豪斯校舍时就提出要让他的每个学员和教职工每天都能享受到八小时的日照。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舍的顶楼种了很多植物,做到了与自然与植物的充分接触。

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
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虽然,格罗皮乌斯早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他对艺术教育的贡献却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
2.鲍里斯·弗里德瓦尔德《包豪斯》第33页
3.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宣言”
4.邵宏、颜勇、黄虹等《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第35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