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五听: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是西周时期证据制度之一,但容易主观唯心武断。

2、七出三不去:七出:丈夫或夫家借口休弃妻子的其中表现: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三不去:已婚妇女在三种情况下不能被遗弃: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后富贵
3、同姓不婚:西周时期的婚姻原则之一,即禁止同一氏族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

提倡族外婚,反对族内婚。

一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同姓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二是为了通过联姻方式,严格维护宗族内的伦常关系,在政治上更好地与外姓贵族结盟,以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
4、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剕、宫、大辟。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期改革刑制,标志着奴隶制五刑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5、录囚:汉代司法制度之一,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官员,通过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或司法人员的司法审判活动的制度.历代王朝都继承这一制度,清朝秋审,朝审即源于此。

6、九品中正:即九品官人法,曹魏初年创立。

各地的州郡县都设大小中正官,以贤明的中央官吏兼任,主持评定事宜,中正官将当地的士人和官吏按其出身门第和道德才能,评为三等九品,提供给吏部作为选拨任用官吏的参考依据。

是由于人口流动过大致使原“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而产生的。

7、八议:魏明帝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

包括:“亲朋、故友、贵、宾、贤、能、有功劳
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该制度对后世特权法影响极大,而且一直沿用至明清.是法律儒家化的体现。

8、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按照理、教、礼、政、刑、事六典的体例修订政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对后世封建王朝行政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9、三司推事:是一种会审制度。

唐朝重视审慎执法,对大案、疑案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个机构的长官会同审理,此即“三司推事”。

较次要的,或外地发生的案件,则由上述三机关的副职或下属去审理,称“小三司”。

10、鞫谳判分司:即审讯与适用法律项分开,由专职官员负责审与判的制度,是宋朝审判制度的特色。

在这种制度下,两司独立活动,不得互通信息、协商办案。

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司法官吏因缘为奸,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

11、翻异别勘: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犯人若翻供或临刑称冤,责须将案件交由另一部门或其他审判机关审理,称为“翻异别勘”。

12、明大诰:一部以惩治官吏犯罪和豪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特别法。

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情况,警戒臣民,在洪武十八年至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特别法-《大诰》,其中包括《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四编》四篇共236条。

主要内容有案例、新的重刑法令以及针对案例的训诫之词。

作为重典治国的特殊产物,其规定了许多酷刑并以贪官污吏为重点打击对象。

这种重典峻法只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权宜之策,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终止是历史必然。

13、登闻鼓: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实体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他们除频繁地直接参与或干预司法审判活动外,还建立了直诉制度.从晋武帝时
起,开始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14、六礼:指我国古代结为婚姻必须经过的六道手续。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15、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严重犯罪行为,唐代因袭隋律,对十种犯罪予以严厉的惩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