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进展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进展


微尺度液体电渗流采LBM及连续介质的跨越
(2004);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凝结系数也有不少研究,但
是尚未跨越;
总体上国内跨越研究几近空白。
32
四、 开展我国热流科学跨尺度模拟研究建议
跨尺度热流科学模拟原理与方法研究是热流科
学的基础研究,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予以积极
支持; 除了每种尺度模拟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外, 关键要从过程的第一原理出发,发展处理跨越区内
20世纪生物学与分子研究碰撞出分子生物学。
19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流现象的尺度范围
图12 热流科学研究对象的时间尺度
20
图13 热流科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 21
1.3 换热器尺度已经跨越3个数量级
图14 换热器的多尺度范围
22
1.4 解决跨尺度模拟与预测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强化 迁移过程 以相变换热为例,尽管传热学基本原理已经 指出,尖锋可以强化膜状凝结,表面上的凹坑可 以强化沸腾换热,但是尖峰与凹坑的形状又是千 奇百怪,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这类 表面。究竟哪一种形式最好,目前完全依靠经验 与实验。 23
PHOENICS, FLUENT, STAR-CD 也不能幸免。 因为蒸汽如何变成液体的过程连续介质模型的控制 方程是没法模拟的,必须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 法。 15
图9 经验关联式 对结果的影响
16
对内径8毫米的
管子在壁面上产生
0.1 微米厚的凝结 液体大约需要6百万 个分子。
图10 管内凝结的 分子动力学模拟 预测
Hitachi Review, 1975, 24(8):329-334
图18 二维微肋管
27
图19 三维微肋管
28
下一步该怎样走?从学术上需要有更高层次
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指导。
研究跨尺度模拟原理与高效方法是重要途径
之一。 微纳米传热学的发展更需要研究跨尺度的模 拟问题。
29
三、 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
f
0.1 10
100
1000
Re

直径为 D=172微米的不锈钢管实验测定结果
10
1
He N2 f=64/Re -0.25 f=0.3164Re Colebrook(/D=0.08)
f
0.1 10
100
1000
Re

直径为 D=119微米的不锈钢管实验测定结果
10
2.2 气体稀薄性与可压缩性的影响
膜电阻做加热器,通过推进剂分子(水蒸气或氩气)
与加热器壁面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推进剂,再经过 喷管喷出,产生推力。推力器尺寸很小(通道宽度 1~100μm)。它要求加热元件与出口缝隙之间的空 间等于气体的平均自由程,从而减少分子之间的碰撞,
保证喷出气体的分子动能等于加热器的温度(系统内
最高温度),提高总效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比冲(单 位质量推进剂所产生的冲量称为比冲量) 。
10
1
He N2 f=64/Re
f
0.1
10
100
1000
Re

直径为 D=75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
1
He N2 f=56.88/Re
f
0.1
100
1000
Re

当量直径为 D=52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
10
1
He N2 f=64/Re -0.25 f=0.3164Re Colebrook(/D=0.055)
10 12
微喷管
15 12
加热器 喷嘴
70°
0.1
0.92 0.2
隔板
1.2
4.5
0.3
0.1 0.3
0.42
2.42 7
基座
工质
图2 微喷嘴加热系统
5
微喷管: 缝宽19微米, 深308微米 图3 微喷管
6
微喷管用于自由分子微电阻加热推力器中,可为 微型航天器姿态控制提供动力。其工作原理是采用薄
弗曼在美国西海岸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经典论文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bottom”,首次提出 纳米技术的预言。 2
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其后
开发出尺寸为50-500mm的齿轮、齿轮泵、气动涡
轮及联结件等微机械 (里程碑 )。
1989年,在美国盐湖城会议上,首次提出
(2)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 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燃料电池等温地将化学
能转换成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机过程,效率不受卡
诺循环地限制,转化效率可达40-60%;环境友好,
几乎不排放氮氧化合物与硫化物,二氧化碳地排放过
量也必火电厂减少40% 以上被认为是21世纪很有希 望的高效、洁净能源。
图4 PEMFC的电化学反应示意图
Kn: 0.0006~0.0185
Wu (吴沛宜) and Little(1983) Fluids: N2, H2, Ar Trapezoid Channel
Dh (m) : 45.46~83.08 Roughness 0.05~0.30 Kn<0.0016
我们的实验与分析结果发现,当壁面 相现对粗糙都小于1%时,层流的理论解 f=64/Re 一直到直径为20微米的通道仍然适 用;但是当相对粗糙度大于1%时,侧高于 常规通道。
-连续介质区
0.001 Kn 0.1 -速度滑移、温度跳跃区 0.1 Kn 10 Kn>10
-过渡区 -自由分子流
当气体流动的Kn数大于0.001以后连续介质 的假定失效,流动与换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3)对液体,由于面体比的变化使固体表面的界面 效应明显: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电粘
9 2
C1 C2
4 3 1 5
6 5 7 8
C3 C4 A1 A2
图5 气体微通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系统示意图
直径50微米石英玻璃管
当量直径52微米石英玻璃管
直径120微米不锈钢管
1
He N2 f=64/Re -0.25 f=0.3164Re
f
0.1
m
100 1000
Re

直径为 D=102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
(a) 日立Thermoexcel-E
(b) Wieland GEWA-TW
(c) Wolverine-Turbo-B
(d) Wielad GEWA-SE
(e) Trent 弯翅管
(f) 烧结表面
图15 部分商用沸腾换热强化表面结构示意图
24
图16 双侧强化管
25
图 17
日立Thermoexcel-C 26
1.3 小型低温制冷机的模拟
图6 Stirling制冷机的结构简图
12
1.压缩机; 2. 水冷却器; 3. 回热器; 4. 冷端换热器; 5. 脉管; 6. 热端换热器; 7. 小孔阀; 8. 气库; 9. 双 向进气阀
图7 脉管制冷机的结构简图
13
回热器采用多空介质做填料时,采用格子- Boltzmann (LBM) 方法(介观模型)比较理想;如 何将介观模型与宏观模型有效地耦合,是急待解决 的问题。 MEMS系统中液体在微尺度通道内流动时,产 生电渗流,壁面附近的电渗流与主流可分别采用 LBM方法与连续介质方法,其间的跨越与耦合至关
2.1 材料科学一马当先
研究金属裂缝的发生与发展采用了跨尺度模拟。
控制方程本质上是扩散方程,界面跨越相对难度较小。
图20 材料裂缝 的跨尺度模拟
30
图21 交界区的耦合
31
2.2 热流学科开始起步 流动过程的对流项使得尺度的跨越难度大为增加。
质子交换膜中的迁移过程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但尚
未跨越;
性,电渗,电泳。
(4)固体表面的绝对粗糙度在微尺度通道中影响更 加明显
常规尺度通道 同样的绝对粗糙度
微细尺度通道
二、气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2.1 气体的流动阻力
早期研究: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数据分歧。
Choi et al. (1991)
Fluid: N2 Circular Channel
Dh (m) 3~81 Roughness: 0.00017~0.0116
的各种耦合的原理与方法;
数据,以作为检验跨越计算正确性的标准;
对于几种典型的跨尺度情形,获得可靠的实验
33
鉴于予传热与流动计算中有限容积法应用最广,
因此作为连续介质的模拟方法建议以FVM为主。
越原理与方法,DSMC-FVM跨越原理与方法以及
MD-FVM跨越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研究两种跨越:FVM-LBM-MD;FVM-
建议首先分别研究热流科学中LBM-FVM跨
DSMC-MD,甚至三种跨越:FVM-LBM-MD
-AB (abinitio,电子层次)。 34
基金委的材料与工程学部对应于科学院的技术
科学部;不仅数理化天地生有科学问题,技术科学
也有科学问题,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理论科学问题。
以传热学为例,早期属于数学家与物理学家:
8
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场板照片
(3)电子器件冷却
图5 燃料电池计算模型
9
1.3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基本特点 (1)面积与体积之比大大增加 常规尺度的物体,例如1米立方的体积,其表
面积为6米平方,面积/体积之比,
A/V=6m-1
侧面积与体积之比为
将该物体分为尺度为1微米的 1018 小立方体, A/V=6 106 m-1
MEMS概念: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这是指特征尺度在 1mm-1 μm 之间 集电子、机械于一身的器件。在这样的器件中有气体 或者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其内内的流动与换热就是一 般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