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郭 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本文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对策[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420036206[收稿日期]2008204216[作者简介]郭峰(1972-),男,河北辛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具备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为主要特征,把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生态产业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态友好的,通过对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与管理,减少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这是生态产业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产品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友好的,主要指企业(或农户)利用生态优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提供对环境、人体更安全的产品或服务,将产品消费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态产业,其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如环境基础、消费市场、技术及工艺水平、标准化管理等,而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已经具备了发展生态产业的现实基础。
(一)环境基础生态产业一般都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如有机农业生产的关键是生产基地本身无污染,对土壤、水质、大气等也有严格控制标准,而且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旅游景点必须是保护好、干扰小、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使游客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
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程度低,是北京市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区域,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基础。
(二)广阔的市场前景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消费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绿色食品、绿色家电、—63—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青睐。
欧盟的生态产品认证涉及到去污剂、衣物清洁剂、油漆涂料、纺织品、硬地板、个人电脑、冰箱、电视、洗衣机、旅游住宿服务等21类产品。
国内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l倍以上,在未来5~10年里,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左右。
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将达到20%~50%。
绿色消费、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将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首都人均收入和知识水平较高,人们普遍重视生活质量,绿色产品、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而且,首都作为窗口,产品能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三)首都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生态产业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手段和高水平管理作支撑的产业模式,需要清洁生产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作保障。
而北京市的科研院所密集,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行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有高等院校68所,校属研究机构309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1Π3,国家级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认证部门基本都在北京。
这就为生态产业的生产技术、认证标准和生产管理等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一)发展生态产业,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200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以814%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全市G DP的7016%,而生态涵养发展区以5313%的土地资源仅实现了全市G DP的415%。
另外,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均G 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0%;地均G 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2%;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城市功能拓展区低29%,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59%;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其他功能区差距亦很大,见表1。
由此可看出,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缩小这一差距,实现首都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
表1 2005年首都四大功能区主要经济指标土地面积占全市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Π人)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Π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全 市100 100 4477414419613176537860首都功能核心区016241883318171850521518035城市功能拓展区7184518421331724700141720410179城市发展新区381417182985118195117156437421生态涵养发展区5313415178061035216155027233 数据来源: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6)。
减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外力,通过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差距;二是加快不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缩短差距。
如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使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预计每年转移支付的额度将达到近20亿元。
如果再加上弥补地区财政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等,需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支付的数额巨大,将给北京市带来很—73—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大财政负担。
单纯靠财政转移支付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助长地方的“等、靠、要”思想,容易发生“养懒汉”甚至寻租腐败现象,不利于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够因地制宜,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将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生态涵养区自身的发展能力,则是实现首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北京市污染状况曾一度很严重,尽管近年来借奥运契机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距离北京市提出的生态良好、宜居城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覆盖率在60%以上,每天都在发挥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吸尘杀菌、净化空气等作用,堪称北京市的“绿肺”;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源地犹如北京市的“肾脏”,蒸腾水分、稀释氮磷、降解污染、调节出清爽湿润的气候。
整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已成为北京市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为维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但这一区域范围不能只保护不发展,必须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而生态产业正是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必然选择。
(三)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而生态产业即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及其他行业发展,完全符合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调整方向。
目前,我国生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应该利用首都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对全国生态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三、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过数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优势已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生态优势做文章,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山区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平原地区适当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逐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精品生态农业涉及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等领域,产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纤维等。
我国已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为补充的生态标签认证格局,这三种生态标签农产品不仅强调对人的健康无害,其生产过程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基础,注重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更低程度。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占地87461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13%,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生态质量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黄土坎鸭梨、石峨玉皇李子、燕山板栗、张坊磨盘柿、北寨红杏、京白梨、雁翅苹果、红螺大脆枣、妙峰山樱桃、珍珠泉蛋鸭、怀柔冷水鱼等,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基础。
截至2004年,共有370家企业的69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60家基地和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但总体来讲,获得生态认证农产品的比重还比较低,生态农业生产相对分散,管理水平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
今后,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特色。
具体思路为:第一,和当地农业生产基础相结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
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以及精品小杂粮、反季蔬菜、花卉、山野菜和中草药等高效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应限制自由放牧,推广果草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畜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着重生产绿色畜—83—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禽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
第二,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生态产品认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通过H ACCP 等生态产品生产标准认证,利用山区污染少的环境优势,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
第三,加强对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
第四,发挥行业协会对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协调、指导作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提高生态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