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局到细部大样的全过程设计的观念, 树立精品意识, 强化学生 对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这 也应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长期要求。
④强调室外环境设计的意义, 适当引入室外环境设计技术 教学。
2 建筑的功能
2.1 功能的重要性 功能经常是建筑师最关注的方面, 尽管建筑的形式吸引着
人们的目光, 但人们往往不会只停留在对形式美的欣赏上, 人 们 会 从 感 觉 外 在 的 形 式 到 功 能 、技 术 、环 境 等 方 面 的 理 性 认 识 上。建筑的起始, 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 它不同于纯艺术品, 必须符合实用功能的目的。看看现实生活 中的建筑, 似乎很难发现一种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例如古时 的陵墓, 是供死人“居住”的寓所。佛塔可供登临, 还可 俯 瞰 周 围的美景。庙宇除了精神崇拜外, 往往还发育成庇护和储存神 像 、壁 画 等 艺 术 品 的 历 史“ 博 物 馆 ”。这 些 建 筑 尽 管 更 注 重 精 神 方面的意义, 但在其后总是隐伏着实用这一普遍的功能, 它是 最 基 本 、最 主 要 的 功 能 。 2.2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使大众和专家各得其所。另外, 在设计中他摈弃了以 往 美 术 馆 [ 3] 于倬云.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M].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2.
!!!!!!!!!!!!!!!!!!!!!!!!!!!!!!!!!!!!!!!!!!!!!!!
( 上接第 20 页)
中外高层建筑的设计就可看出我们与外国建筑师的差距: 国外 的 高 层 建 筑 之 所 以 不 断 出 现 技 术 先 进 、造 型 新 颖 的 作 品 , 缘 于 国外建筑师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是把重点放在尝试一种新技术 产生的可能性方面, 而国内现在的高层建筑设计, 暂时只是停 留在对国外建筑外形的模仿。在建筑技术的应用水平上, 还谈 不上结合国情、在建筑节能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创新。 要 逐 步 改 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重视本土的建筑教育与教学。
①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等措施, 加强建筑设计同建筑技 术 相 关 专 业 课 程 之 间 的 协 调 性 与 关 联 性 。充 分 整 合 各 方 教 学 资 源, 最大化地将建筑技术教学融入建筑设计教学之中, 探索设 计教学的创新途径。
②重视强调将建筑技术作为手段, 以实现建筑设计方案为 目的, 将建筑技术视作建筑构思源泉的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 通 过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使之贯兴 趣、意识; 三、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相关知 识 的 能 力, 引导学生将建筑设计构思的源泉扩展到建筑技术方面。
收稿日期: 2007- 05- 15 作者简介: 郭俊( 1981- ) , 男, 安徽灵璧人, 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 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一旦建成就很难移动, 因此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就显 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成为改变环境的一个积极而有力的因素, 同 时 一 定 的 自 然 环 境 也 影 响 着 建 筑 的 风 貌 。一 个 好 的 建 筑 不 可 能脱离它的环境, 必须适应环境, 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许多建 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象, 如赖特设 计的流水别墅, 就是一个与环境结合的不朽之作, 它是如此适 合那里的环境, 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 不能分离, 不能移动, 就像 与山石和流水生长在一起。所以, 一座好的建筑与其环境的和 谐处理, 是关系到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环。试想赖特的流水 别墅如果换了环境, 置于广阔的大草原上, 那将会失去和改变 或削弱原有的艺术价值。因此, 建筑与环境的适应, 不仅影响到 个体建筑的美, 还关系到环境整体的美。
从古至今, 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成功实例不胜枚举。早在 古代的建筑中, 屋顶的坡度并不是简单的用两个斜平面组成人 字屋顶, 而是用曲线组成的两个圜和凹面, 其上部巍然高耸, 而 檐部舒展平缓。使瓦顶达到“水流疾而溜远”, 在功能上既有利 于屋面排水的流速快而远, 又有新颖出奇的屋顶曲线, 这也是 形成屋顶圜和曲线的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TU- 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7359(2007)04- 0021- 02
Function and For m of Ar chitectur e
Guo 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 act:The relation of function and form is one of the key topics studied in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dissects the function and form of architecture and applies them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 ds:function ; form ; arts ; architectural esthetics
像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功能与形式的
处理上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他采用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参考文献
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东馆的基本结构 , 把等腰三角形的 部 分 设 计 [ 1] 顾建华, 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成 大 众 的 场 所 , 把 直 角 三 角 形 的 部 分 设 计 成 专 家 的 空 间 , 从 而 [ 2] 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
③重 视 细 部 设 计 教 学 , 尤 其 是 要 加 强 学 生 对 建 筑 内 、外 墙 墙 身 大 样( 包 括 窗 、墙 、玻 璃 幕 墙 、挑 檐 、遮 阳 、阳 台 等 ) 的 理 解 与 设 计 能 力 , 让 学 生 建 立 建 筑 设 计 是 一 个 由 粗 到 细 、由 总 体 布
22
安徽建筑
2 0 0 7 年第4 期
4 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
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是从功能开始的, 早期现代建筑运动 的先驱沙利文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然而, 密斯将 其 颠 倒 过 来 , 变 成“ 功 能 追 随 形 式 ”, 菲 利 浦· 约 翰 逊 又 将 其 改 为“形式追随形式”。此外, 路易·康提出“形式唤起 功 能 ”, 文 丘里提出“形式产生功能”, 屈米则提出“形式追 随 幻 想 ”。 当 代先锋建筑师有的提出“形式追随文化”, 有的提出“形式追随 虚构”。其实,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十分复杂, 如果单凭这些口号 似乎过于简单, 缺乏辨证精神, 因而是片面的, 拿它们当作设计 工作的普遍准则并不恰当。实际上有经验的建筑师在考虑功 能、布置平面时, 已经充分地把建筑的外形考虑其中了; 反 之 亦 然, 在研究建筑外形时, 大的功能关系也早已存在于大脑之中, 彼此相互起着作用。因此在设计中, 只重功能忽视形式或只重 形式忽视功能都是不可取的, 应把两者结合使之协调。
建筑虽然是以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但是 如果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 那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外壳。 因此, 必须具有丰富的内涵, 合情合理, 才能显示出作品真正的 独创性。在 21 世纪的今天,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逐 步 提 高 ; 人 们 的 生 活 习 惯 、生 活 方 式 以 及 对 健 康 水 平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尤其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建 筑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 建筑在满足了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 还应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需要, 使得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相协调, 这一关系也一直是建筑本体最直接相关的问题。
只用来陈列艺术品的单一功能, 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愉悦空间, 以消除人们的疲劳感。同时, 整个东馆在形式上是一个有高有 低, 有凸有凹, 有钝角又有锐角的体块组合。尽管形体简洁, 却 绝不呆板、毫不枯燥, 反倒是富有动态、生气、变化和趣味, 给 人 以新鲜活泼的现代感和新的审美趣味。
5结语
当今, 世界上的建筑呈现出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多元化和 多样化的局面,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进展, 建筑流派将更加纷繁, 建筑样式更加千姿百态, 不断翻新。因 此, 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 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和谐, 是 建 筑 师 孜 孜 以 求 的 目 标 。形 式 必 须 符 合 功 能 ,而 功 能 则 应 创 造 形式。要知道生活中完全脱离功能的形式是不存在的, 反之纯 粹的功能空间必然单调乏味, 也难以存活。只有满足了空间功 能, 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是我们向往的建筑空间。在当今 的 信 息 社 会 中 , 人 们 厌 倦 了 千 篇 一 律 的 枯 燥 、不 具 人 情 味 的 钢 架玻璃摩天大楼, 更不喜欢低成本大批速造的混凝土的廉价 “盒子”。所以, 设计师在实现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 应 尽 可 能 地迎合人们富于民族口味而又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 同时尽可 能地结合本地的环境与气候等条件, 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特点 和民族风格的建筑。
因此, 我们认为肩负着培养中国职业建筑师重任的高等学 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的教学,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建筑技术意 识, 提倡将建筑技术作为手段, 以实现建筑设计方案为目的, 并 将 建 筑 技 术 视 作 建 筑 构 思 源 泉 的 建 筑 设 计 学 习 方 法 。在 今 后 的 教学中还应在下述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我 国 在 建 国 初 期 提 出 的“ 实 用 、经 济 、在 可 能 条 件 下 注 意 美 观。”一直成为指导我国建筑设计的总方针。由于种种原因, 使 得形式的创造在中国受到禁锢, 中国建筑形式的创作, 长时期 处于单调乏味、千篇一律、毫无创造力的局面中。众所周 知 , 建 筑必须通过形式才能存在, 既然存在就有优劣之分, 为社会创 造 出 符 合 功 能 的 优 美 建 筑 形 式 也 应 是 建 筑 师 所 追 求 的 目 标 。并 且随着人们各方面需求的提高, 形式设计将更加多样化。然而 实际上, 建筑始终具有各种“矛盾性和复杂性”, 特别 是 在 这 个 多元混杂的时代, 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往往并不 一 定 分 得 清 先 后 、主 次 。单 纯 的 建 筑 形 式 、功 能 或 结 构 都 不 是 设 计的最终目的, 设计本身意味着诸多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 作 为设计师应争取最佳的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