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思辨摘要建筑功能和形式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具有最为广泛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个人的建筑学学习经历以及建筑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入手,通过研究建筑风格以及设计理念的变化,品读大师作品中所渗透的创新精神,从自身对建筑设计理解的改变上来寻求功能与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辨关系。
关键词:建筑功能形式建筑史大师作品目录引言 (4)第1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 (4)1.1 从形式起步 (4)1.2 功能的认知 (4)1.3 形势与功能 (4)第2章建筑发展史上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 (5)2.1 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 (5)2.2 12-18世纪间西方建筑的形式美 (5)2.3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 (5)2.4 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多元 (6)2.5 中国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 (6)第3章品读大师作品探究其形式与功能 (7)3.1 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 (7)3.2 “少就是多”——范思沃斯住宅 (7)结语 (8)参考文献 (9)引言众所周知,建筑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和野兽的物质需求。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建筑所具有的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
建筑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门类之一,如何恰当的处理其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历来是建筑领域中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第一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1.1从形式起步上大学前,对建筑的认知,似乎仅止于形式。
印象中的经典建筑当是如同古希腊建筑那般的精雕细琢——每个单体建筑都是一尊雕塑作品,每个石头柱子都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典雅、端庄,处处透露着形式的美感。
大一上学期的设计作业,以构成作业为主,核心内容是空间认知,在限定的几十厘米见方的小空间中进行空间的穿插、扭曲和变异。
那时的设计,似乎仅仅是一场方盒子的游戏,在与老师的不断沟通中,在方案的不断被毙、重做、再被毙、再重做的过程中,对建筑有了一点点朦朦胧胧的认识,然而,却依然仅止于形式。
认知中优秀作品的特点,也不过是造型创意的新奇抑或空间穿插的巧妙。
1.2认知功能对功能重要性的认知,开始于大一下学期。
那时,班级有幸被抽中参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施工,当育人无数的老师反复强调:“建筑,不是玩造型。
”原有的认知轰然倒塌,顿陷迷茫。
在这不断查资料,不断汇报,实地测量,反复画图,施工的半年中,我开始明白,建筑真正的美当是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之中,建筑的价值当是决定于它对功能的满足程度,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创意或是巧妙的穿插。
我开始明白,设计当是解决问题,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包括施工难度、结构稳定性、美观程度、人文需求、成本等等,好的设计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则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
我开始明白,适用、经济、美观才是今天我国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 建筑的功能问题才是建筑的核心问题; 决定建筑美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根本区别的恰恰是建筑的功能美。
1.3形式与功能就我目前浅薄的认知,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当是了解甲方的需要,继而研究这些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最后设计出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这些需要的建筑体系。
美可以成为一种最终的结果,但绝不是目的。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不可分割,恰如骨与肉,骨决定其形,肉丰满其状;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根据柯布西耶的观点,人类需要的是空气、阳光、开敞的空间、运动等等,而不是建筑本身,因此,套句颇具高中政治观点的话,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大概应是:以功能为核心,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一位颇具浪漫气息的老师曾经如是说道:“建筑是什么?无非是五个字:天、地、人、生、物。
建筑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
低年级的设计,无关功能,那是天马行空,天地任我逍遥的翱翔。
而将来的设计,在各种功能的限制之下,则会成为带着锁链的舞蹈。
”现在想来,那句“带着锁链的舞蹈”似乎便是对建筑设计要求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较为完美与生动的阐释了。
第二章建筑发展史上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2.1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西方建筑起源于古希腊,在自由浪漫的古希腊人眼中,美只存在于造型上,依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安排来展现自身的魅力。
古希腊神庙四面回廊壮丽的柱列经过精心处理,总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无论是“多立克”的男性刚劲美,还是“爱奥尼”的女性柔美,抑或是“科林斯”的纤细美,在千年的时光中,无不被人反复赏玩,直到今天,仍让人惊叹不已。
我想,西方古典建筑学之所以那般注重形式美,大概是因为美所具有的形式方面的因素最易为人们所直接感受吧。
在这时,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一种好像与内容无关的独立审美对象。
如果说古希腊建筑反映的是平民世界观的自由民主精神,那么古罗马建筑所反映的大概就是奴隶主狂妄的心理以及鄙俗的趣味。
罗马帝国盛行豪华浮艳的审美趣味,纹路细密的大理石柱子形态高贵,成为墙面的装饰配件,已不起结构作用。
比之古希腊对形式美的一味追求,古罗马已开始探求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的和谐统一,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流传至今;大角斗场使用功能完善,其椭圆形平面,多层看台,多出口疏散等特点被体育建筑设计沿用至今。
但在此时的建筑美学中,形式美依然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
2.2 12-18世纪间西方建筑的形式美中世纪,从阿伯特·苏格的圣丹尼斯教堂开始,哥特式建筑横空出世。
教会试图用已掌握的技艺建造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用它的色彩缤纷来象征彼岸世界。
以勃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为第一个建筑作品的文艺复兴,在废墟和手抄本中重新发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光辉。
审美理论家以形式美的研究代替对建筑艺术的研究,他们崇尚“美是客观的”“美就是和谐与完整”“美有规律”。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将形式美推向极端,建筑艺术对现实的反映遭到否认,“卡住艺术咽喉”的笛卡尔甚至提出要以“绝对可靠”的数学和几何学的理性来制约艺术创造的想象力。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推崇逐渐深化,并一步步走向极端。
一场变革,似乎已势在必行。
2.3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建筑领域的变革开始于18世纪末,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在扩大,人口在突增,交通在扩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不同类型的建筑数量大增,建筑功能日益多样和复杂。
第一次明确的将功能的重要性引入建筑领域的人大概应该是沙利文。
19世纪中叶前后,铁、水泥、钢和钢筋混凝土相继出现,改变了建筑的内外形势,在这一阶段,住宅需求量大增,沙利文先后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观念,倡导功能的忠实表达是设计一座美丽的楼房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有机建筑”论点,即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之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提出新建筑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表现当代生活。
他主张,建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建筑专家。
功能主义的正式提出则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那时由于传统建筑精雕细刻的耗时费力,已不适应于战后的经济困难和严重房荒,无法解决战后欧洲亟待复苏的状况,社会的动荡在客观上对人们接受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办了“包豪斯”建筑学校并任校长,提出“新建筑”的设计原则:建筑是必须打破把建筑物设计成纪念碑的想法,而要把它作为服务于各种生活内容的容器来考虑。
在此之前,设计师都是先有了建筑的外观体型,然后再把各种房间放在建筑的体型里去。
从格罗皮乌斯开始的现代建筑则开始以建筑各部分的使用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然后确定各部分的位置和建筑外形。
格罗皮乌斯将建筑的使用和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列入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之中,他的这种以功能需要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力求使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与功能需要协调起来的思想,便是“功能主义”。
2.4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多元20世纪50年代后,以包豪斯为中心的现代建筑运动之后又有多种建筑派别相继发展起来,美国“费城学派”的创始者路易斯·康将建筑学定义为“有主见的空间创造”,他反对格罗皮乌斯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的观点,重新强调形式在建筑创作中的主要地位。
50年代末,丹麦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成为突破“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信条的优秀建筑作品,在沙里宁的力排众议下,伍重的意念最终得以实现。
在这个方案中,悉尼歌剧院巨大的壳片不是功能需要的,也不是结构决定的,而是建筑是追求雕塑感、象征意念的奇异作品。
在此时,设计似乎又成了一场造型的盛宴。
70年代兴起的高技派则是突破传统形式美的局限,在构件的暴露、重复中挖掘美感,反映了技术上的美学观念。
至此,建筑设计又多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追求技术美学的分支。
之后,建筑文化益发开放多元,后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主义建筑等建筑流派先后兴起,科技的发展使得当代建筑对形式与功能的探究益发深入,并更多地赋予建筑以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
2.5中国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建筑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审美上首先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建筑创作中把其社会内容,象征涵义放在了显著的突出地位。
建筑美学专家王世仁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不在于单体的造型比例,而在于群体的系列组合,不再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在于突兀惊异,而在于节奏明晰,不在于可看,而在于可游。
”由此,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功能的追求,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美也是起源于实用,远古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木构架组合方便,不同的地形,地段均能并和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在木构架体系结构条件下,其创作精神把实用功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和谐的统一起来。
屋檐下的斗拱,最初仅为支撑结构,为了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直到明清时代,部分斗拱趋向于装饰化,才成为结构机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体。
第三章品读大师作品探究其形式与功能3.1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小时候曾经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是居住的机器。
而最先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人,就是柯布西耶,他的机器,便是萨伏伊别墅。
这座现代建筑史上最为著名的居住机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建筑师所追求的社会效益,试图塑造一种无地域文化个性的机器的美。
这一机器,将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诠释的淋漓尽致。
底层使用独立支柱,把地面架空,形成另一层标高上的花园,与屋顶花园恰秒呼应,形成一处毫不费力的对称修辞。
梁柱承重结构的运用,解放了历来辛苦的墙,也为自由组织平面提供了机会,同时也解放了外墙上的窗口,让它们可以肆意延展。
结构独立的水平带形长窗,让里面活动的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饱揽四外的田园风光,随心所欲的随着空间一起“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