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萜类和挥发油详解

萜类和挥发油详解


O
桉油精(cineole,eucalyptol)是桉叶挥发油中 的主成分(约占70%),桉油低沸点馏分(白油) 中可达30%。蛔蒿花蕾挥发油中亦含有桉油精。 本品遇盐酸、氢溴酸、磷酸及甲苯酚等可形成结 晶性加成物,加碱处理又分解出桉油精。有似樟 脑的香气,用作防腐杀菌剂
O
O
β-紫罗兰酮(△5,6) α-紫罗兰酮( △ 4,5)
卓酚酮---变形的单环单萜
结构特征: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结构中有 一个七元芳环。
O
OH
卓酚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酸性:卓酚酮具有芳香结构,环上的羟基具有酚的通性,显
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化学性质:1 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
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 铁络合物为红色结晶。 2 分子中的羰基类似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
前述有些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不符合异 戊二烯法则或其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不是5的 倍数,则是因为其在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异 构化或产生脱羧降解反应所致。
符合异戊二烯法则的化合物
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的化 合物 (基本碳架不是5的倍数)
异构化或产生脱羧降解 反应
萜类化合物
萜类异戊二烯单元的划分
1 在划分萜类异戊二烯单元时,关键是要找到“异戊 二烯”的碳架,如薄荷醇为单萜,可划分成两个异戊二 烯单元;α-桉叶醇为倍半萜,可划分成三个异戊二烯单 元。
OH
OH
薄荷醇
α-桉叶醇
2有些萜类化合物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规则,如卓酚酮 类、4-去甲环烯醚萜类等,其遵循生源异戊二烯规则, 应认定其属于萜类。
(三)萜类化合物的主要分布
类别
分布
单萜 大量存在于唇形科、伞形科、樟科及松科的腺体、油室及树 脂道内
倍半萜 种类数量最多,集中分布在木兰目、芸香目、山茱萸目及菊 目中
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
化合物。
O
OH
HO
OH
甲戊二羟酸
2、存在形式:
类别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多萜
碳原子数 异戊二烯单位数
存在形式
5
1
10Leabharlann 215320
4
25
5
30
6
40
8
~7.5×103至3×105 >8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叶绿素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橡胶、硬橡胶
(一)无环单萜(acyclic monoterpenoids)
CH2OH H
H CH2OH
oglc H
香橙醇
香叶醇葡萄糖苷
香叶醇(牻牛儿醇) ,玫瑰油、香叶天竺葵油及香茅叶的挥发油中均含有此成分.
混合共存,但以反式柠檬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为重要的香料。 在香茅油中可达70%~85%,山鸡椒、橘子油中均有大量存在。
(二)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认为“萜类的碳架是由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
理由: 橡胶
焦化
松节油
异戊二烯
280℃
异戊二烯
二戊烯
问题:1 许多碳架结构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来划分 2植物中未发现异戊二烯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P 183
甲戊二羟酸则是各种类型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最关键前体 。
CHO H
α-柠檬醛(香叶醛)
H CHO
顺式柠檬醛(橙花醛)
(二)单环单萜
OH
O
OCOCH3
薄荷醇(menthol)的左旋体习称薄荷脑,是薄 荷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薄荷醇具有弱的镇痛、 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O
胡椒酮(piperitone)习称辣薄荷酮,洋薄荷酮。 存在于芸香草(含量可达35%以上)等多种中药的 挥发油中,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 的有效成分。
单萜
无环 单环 双环 三环
碳环
三元环 四元环 五元环 六元环 七元环
萜类化合物结构中环数的确定
萜类化合物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三环
等多种环状结构,其主要依据是碳环的数量。例如
青蒿素只含有一个碳环,其属于单环倍半萜;穿心
莲内酯属于双环二萜。
O
H
HO
O
OO
O
H
O
H
O
青蒿素
HO
穿心莲内酯
H CH2OH
二萜 分布丰富的科属有五加科、马兜铃科、菊科、橄榄科、杜鹃 花科、大戟科、豆科、唇形科和茜草科
二倍半 数量不多,在羊齿植物、菌类、地衣类、海洋生物及昆虫的

分泌物中存在
注意:
A 睡莲目等水生植物未见有单萜及倍半萜类 成分的报道;
B 富含生物碱的植物也不含或少含萜类化合 物;
C 毛茛目植物中尚未见到倍半萜类化合物。
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 IR特征: 羰基(1600 cm-1~1650cm -1 )和羟基(3100
cm-1~3200cm-1)
卓酚酮类化合物的分布:
O
真菌的代谢产物
柏科的心材中也含有卓酚酮类化合物。
(四)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循环系统作用:芍药苷、银杏内酯
2.消化系统作用:环烯醚萜 3.呼吸系统作用:穿心莲内酯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臭蚁内酯,穿心莲内酯,鸡蛋花苷 5.神经系统作用:缬草环氧三酯、高乌头碱及龙脑 6.抗肿瘤作用:紫杉醇 7.抗生育作用:棉酚,芫花酯甲、乙 8.杀虫驱虫作用:青蒿素,鹰爪甲素及川楝素 9.甜味剂作用:甜菊苷
萜类和挥发油
杨炳友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
挥发油
含义、分类、生合成途径、分布、主 要的生物活性
结构特点、典型化合物
理化性质
常规提取分离方法 检识方法 结构研究方法及规律 中药研究实例
挥发油的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概述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挥发油的检识方法 挥发油的中药研究实例
大纲要求
1. 掌握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方法。 2. 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3. 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4. 熟悉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5. 了解萜类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
性。
第一节 萜 类
一、概述
(一)萜类的含义及分类
1.含义: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
(MVA)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
二、 单萜(monoterpenoids)
★定义:基本碳架由10个碳原子,即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萜类
化合物。
★分布: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等分泌组织内
昆虫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海洋生物中
★特点:单萜,尤其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
多是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单萜苷类不具有挥发性)。
单萜的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