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

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

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一、工程概况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是由原大石畔煤矿和郭家湾煤矿及扩大周边资源整合而成。

2007年,依据陕政函[2007]167号文件,原大石畔煤矿和郭家湾煤矿及周边16.0781km2范围整合为陕西万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规模0.45Mt/a,该项目已经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进行环评,榆林市环境保护局以榆政环发[2011]179号文予以批复。

随后依据陕政函[2010]214号文件,万民煤矿再次整合,井田范围扩大至24.0056km2, 设计生产规模0.6Mt/a,并重新登记为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

整合后的宏欣煤矿矿井位于横山县城东南直距约17km处,行政区划隶属横山县殿市镇管辖,地理位置见附图1。

宏欣煤矿整合区井田东为榆横矿区(南区)边界,北、西、南分别为H20、Z10、Z11、H22整合区。

1.资源整合前矿井概况⑴基本情况整合前原大石畔煤矿、郭家湾煤矿矿井概况见表1。

⑵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资源整合前矿井已停产关闭,设备部分拆除,原有矿井存在主要环保问题见表2。

表2 原有矿井存在的主要环保问题以及评价提出的对策措施⑶原有工程三废排放量整合前原有矿井三废排放统计结果见表3。

2.资源整合项目概况⑴项目概况整合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60Mt/a,服务年限27.2a。

采用主斜井、副平硐和回风立井三个井筒开拓全井田,开采3号煤层,一个水平开采,水平标高1024m。

共划分为两个盘区,一盘区位于井田北部,二盘区位于井田南部。

一盘区为首采盘区。

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整合矿井利用原有大石畔工业场地作为副井场地,将原大石畔煤矿的主平硐改造为整合矿井副平硐;在小石畔沟新建主工业场地,新凿一条主斜井;小石畔工业场地东1.5km新建风井场地,新凿一条回风立井。

地面生产系统由原煤仓、筛分装车仓与带式输送机栈桥等组成。

原煤筛分分成O~30mm、30~80mm和+80mm三级。

并对+80mm块煤进行人工选矸。

筛选后的产品煤分别由配仓刮板输送机输送到各煤仓堆放,然后经仓底汽车装车闸门装车外运。

选矸全部由汽车运至开圆制砖厂综合利用。

整合后,矿井总占地面积14.42hm2,其中利用原有工业场地3.33hm2,新增占地11.09hm2,占地类型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和旱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整合项目投资27589.0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762.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9%。

建设工期32个月。

生产期年工作日330天,劳动定员457人。

整合项目组成及其与原有工程依托关系详见表4。

⑵资源整合项目三废排放清单本资源整合项目的三废排放清单见表5。

表5 资源整合矿井三废排放量表⑶资源整合前、后三废排放对比见表6。

表6 资源整合前后煤矿主要污染物排放表生活用水以及灌溉用水,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绿化、场地、道路洒水和锅炉脱硫除尘用水,未利用部分达标排放,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整合后煤矿扩大规模,排放量减用热量增加较多,锅炉房容量增大,但采取脱硫除尘措施后,锅炉的SO2小,烟尘、NOx排放量略有增加;整合后筛分机安装除尘器,原煤及产品煤采用仓储,道路硬化、洒水,煤(粉)尘排放量大幅减少。

整合后固体废弃物实现零排放。

总的来说,项目做到了增产减污。

3.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矿井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表沉陷和地下水影响,污染影响因素主要为井下排水、煤矸石、锅炉烟气、扬尘、煤尘、噪声、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4.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所在区域为陕北黄土梁峁沟壑区,井田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北部边界外1000m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山法云寺。

炸药库、风井工业场地周围500m范围内无居民住户;进场道路与新建两工业场地之间联络公路两侧100m范围内无居民。

按环境要素、工业场地及井田等划分,确定本整合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7、表8和附图2。

表7 环境保护目标表一表8 环境保护目标表二二、环境质量现状、主要影响及减缓措施1.生态环境⑴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地处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与干草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土壤肥力差、植被状况较差,区域林草植被覆盖率为30~45%,生态环境脆弱。

⑵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项目井田面积24.0056km2,工业场地等新增永久占地11.09hm2,其中10.09hm2为天然草地,0.3hm2为灌木林地,0.7hm2为旱地。

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便道,占地面积0.48hm2,占地类型为天然草地。

建设期项目对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主要为天然草地和工矿用地,其中使草地、旱地和灌木林地比例分别减少0.28%、0.02%和0.01%,工矿用地比例增加0.31%。

占地对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小。

建设期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施工产生的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为3963t。

评价要求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注意保护地表土壤,在工业场地、炸药库修建截排水沟、挡土墙,并采取植物措施,加强工业场地及道路两侧绿化。

⑶生产期生态环境影响及综合整治①生态影响根据地表沉陷预测结果,井田煤层开采后地表沉陷最大下沉值为1156mm,最大倾斜值为27.78mm/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12.67mm/m,最大曲率变形值为1.33×10-3/m。

井田地表移动变形面积约13.1km2。

井田开采范围内16个村庄,开采设计对村庄留设80~85m保护煤柱,有效减缓了3号煤层开采对开采范围内村庄的影响。

地面沉陷对井田内草地、耕地有一定的影响,但在采取土地整治后对评价区农业生产环境影响不大。

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综合整治目标为:使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8%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0.7,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4%。

土地复垦率100%,林地林草覆盖率≥60%,草地林草覆盖率≥40%。

主要生态保护恢复措施有: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生态影响采取不同的复垦与生态综合整治方案。

对于沉陷区内的天然草地、灌木林地,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或简单机械填堵裂缝、适当补植植被等措施恢复植被;对于沉陷区内旱地通过采取人工和简单机械填堵裂缝、整平沉陷台阶、适宜地段修建梯田、生物化学方法培肥土壤等措施可以基本恢复原土地利用功能。

生态补偿机制:该项目土地复垦总费用2950万元,土地复垦资金由陕西宏欣煤业有限公司承担。

建议按照“吨矿提取”的方式筹备足够的土地复垦费用,保证土地复垦的顺利实施。

2.地下水环境⑴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各地下水监测点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砷含量均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要求,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和氟化物在不同监测点变化较大,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说明赋存于不同地段的地下水受其所赋存地质环境的影响,水质变化较大。

地下水中各监测因子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受其赋存地质环境的影响,而非污染所致。

⑵地下水环境影响本井田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Ⅱ类Ⅰ型,属于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

煤矿内含水层有4组,其中基岩风化裂隙带含水层与上部第四系潜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紧密,基岩承压水与上部潜水含水层水力联系不甚紧密。

煤层开采后,除井田中部及东南部外,开采区域上部基岩含水层结构基本上全部被导水裂隙带贯通,使基岩承压水与上部各潜水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密切,因此开采煤层以上的地下水都将随着煤炭开采的进展逐步泄漏于井下,成为矿井涌水。

造成开采工作面上覆含水层地下水疏干,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水位下降的范围为从井田开采边界向外102~531m。

井田内村庄居民饮用水源多取自基岩顶部风化裂隙潜水(含黄土层底部潜水)。

一盘区开采可能使小石畔、连石畔、瓷窑砭、张沟村、张田地等5个村庄水井疏干,使大石畔村庄水井水位下降。

二盘区开采可能使张新窑、朱阳洼、九沟子、圪针湾、姚雨地等5个村庄水井疏干,杨种疙瘩、吴新窑、屈弘道等三个村庄水井水位下降。

当开采进行到南部边界时,还有可能使墩尚村、侯大焉两个村庄水井水位阶段性下降,但这两个村庄位于H22整合区内,主要受H22整合区煤炭开采的影响。

⑶地下水的保护措施①保证井田内居民饮水安全建设单位已经制定供水预案,拟利用煤矿自备水源,再在井田周边不受开采影响地段,距受影响村庄较近处新凿水源井,以管线送水、高位水池储水的方式给受影响村庄供水。

评价要求在整合矿井投产前,首先给位于一盘区的小石畔、连石畔、瓷窑砭、张沟村、张田地等5个村庄实施集中供水措施,保证居民饮水。

对全井田村庄水井根据开采计划适时开展动态监测。

生产过程中,根据开采计划及水井动态监测结果进一步细化、优化供水方案,并对可能受影响村庄提前落实供水措施,保证村庄居民供水安全。

对于位于H22整合区的墩尚、侯大焉两个村庄也积极关注,当村庄用水受到影响时,与H22整合区业主积极配合,解决居民用水问题。

②加强矿井排水的资源化利用。

③对工业场地内运煤、运矸场地实施硬化措施,水处理站污水池采取防渗措施,避免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3.地表水环境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对黑木头川布设2个监测断面(主工业场地上游200m,副工业场地下游1000m),监测结果除氟化物含量略有超标外,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要求。

氟化物超标原因与当地氟化物本底值较高有关。

⑵建设期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建设期生产、生活污废水应按不同施工点分别设置沉淀池收集处理,作地面工业场地、道路洒水等回用,需外排部分其水质必须满足当地环保部门要求。

采取措施后,少量外排废水对黑木头川河水环境影响小。

⑶生产期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本项目地面生产、生活污水产生量:采暖季137.9m3/d、非采暖季122.1 m3/d,设计分别在主、副工业场地各建设一套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在采暖季用于锅炉脱硫除尘器用水,余量达标排放,排放量14070m3/a;非采暖季全部用于绿化、场地、道路洒水和锅炉除尘器用水,不外排。

矿井水产生量1386m3/d,经混凝沉淀、气浮、过滤消毒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于井下消防生产用水及场地下游农田灌溉,部分再深度处理回用于厂区生产生活用水和场地周围受影响村庄供水,余量达标外排。

采取上述措施后,煤矿污废水综合回用率91.9%,少量污废水达标外排,对黑木头川河水环境影响小。

4.环境空气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区内各监测点SO2、NO2小时平均浓度及SO2、NO2、TSP日均浓度均无超标现象,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⑵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及治理措施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面和施工交通运输产生的扬尘;场地平整形成的裸露地表、地基开挖、回填以及散装物料堆放等扬尘;推土机、挖掘机及交通工具释放的尾气。

在采取强化施工全过程环境管理,施工场地、施工道路采取临时硬化措施、适时清扫和洒水抑尘,对运输物料车辆要加盖蓬布、限速、限载;及时清理弃土、弃渣,严禁粉状建筑物料露天堆放等防治措施后,可以减轻本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