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

中国粮食产量现状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我们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产量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分析近几十年来的中国粮食产量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对我们认识目前的粮食价格及未来走势有重要帮助。

一、中国粮食产量的历史回顾自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发展,产量不断提高。

见图1:(注:此图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基于EMD的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一文)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改(1978年)以前都处于30000万吨以下,而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30000万吨关口。

考虑到1977年以前的一些相关因素同1978年以后的相关因素没有可比性,我们将这两个时期分开说明。

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

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

1978—2008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

(见图2)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提高粮食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达到30477万吨,增长了7.8%。

1979年粮食产量又增长8.9%,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

1978和1979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

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

尤其是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32万吨。

这次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突然出现的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导致粮食供给过剩。

而到了1985年,国家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实际降价幅度接近10%,资金和物质投入也减少,农资价格涨幅为4.8%,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1985到1988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1985年粮食产量回落到37910.8万吨水平,比上年减产6.9%。

1985年到1988年四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29%。

到1989和1990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连续两年粮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45%。

1991—1994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3000到44525万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04%。

但是在1990-1992年出现农产品全面“卖难”,是典型的生产过剩造成的。

因为从1989年开始,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在低谷中运行,城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产品卖难。

1995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

1996年总产达50453万吨,增长率为8.13%,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台阶。

1997年出现第四次粮食生产波动。

1997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05%。

1998年粮食增长率为3.67%。

1999年虽然粮食增长率为—0.76%,但仍保持50000万吨水平。

此次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从2000年到2003年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

粮食产量从1998年的最高位51229.5万吨降到了最低时的43065万吨,一下退回到十年前水平。

主要原因除了干旱造成减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粮食种植面积的急速减少。

许多地区提高了经济作物和优质农产品的种植,而当时的高层对粮食问题的乐观估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长期坚持的“以粮为纲”的观念。

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还有一些地区盲目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导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锐减。

2004年以来的5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

据中国农业部称,今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增至16亿亩,约合2.63亿英亩,比上年增长了1000万亩。

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可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预计将达到51200万吨。

二、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特征分析及对粮价影响根据大量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且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波动总是相对应地交替形成和出现。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波动看,每当粮食生产连续增长几年后,总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率降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并在这个水平上持续几年的徘徊。

这种周期性,体现了粮食生产波动形成的规律性特征。

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卖粮难”、“买粮难”现象反复交替出现,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十分显著,粮食市场陷入一种“短缺”与“过剩”交替发生的循环波动之中,粮食政策陷入了“多了放、放了少、少了统”的怪圈。

年度连续性是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另外一个特点,这体现了粮食产量一旦下降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的特点。

尤其是近十年来体现尤其明显。

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51229.5万吨后,就出现四年减产周期,而且从2004年到2008年这连续五年增产后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我们知道,在1953-1984年的粮食市场,实行的是政府定价的统购统销政策。

1985年以后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中间有过几次政策的反复,直到2004年才实现购销的市场化。

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表明:在1985-2006年的22年时间里,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粮食涨价(粮食生产和零售价格同比增长>10%),他们分别是1988-1989,1992-1995和2004。

而从1979~1999年间的粮食产量和实际收购价格波动(已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情况看。

这21年间有5年增产幅度接近10%,有6年比上年减产,个别年份减产幅度达7%。

但粮食生产波动的方向在大多数年份与粮食价格的波动相吻合。

1993年底至1996年,粮价经历了3年的上涨,1997年至2003年又经历了近7年的下跌和持续低迷。

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0万吨,导致粮食年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和徘徊,进入一个新的变动周期。

粮食连续4年减产。

1999—2003年,全国粮食最大减产幅度达7774万吨。

客观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

但从2004年起,粮价又开始新一轮的上涨,一直到2008年7月。

三、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展望十几年前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说,中国每年人口大量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

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至16亿,由于耕地减少,粮食不够吃,必然到国际市场去抢购粮食,会引起粮价上涨,造成粮食恐慌,引起世界性的粮危机。

而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粮食种植面积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多进口500万吨,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或减少5个百分点,国际商品粮市场的价格就上涨或下跌30%左右,从而影响到30多个发展中国的经济利益。

因而我国的粮食产量对中国乃至全球粮食价格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大机构对粮食危机已经发出了一系列的警告。

世界银行今年9月表示,全球粮食短缺和多种危机还将持续很久,在气候变暖,能源、水资源匮乏的大势下,这种无声的饥荒只会愈演愈烈。

“可能有一些小的好转,但在可见的未来粮价肯定会继续保持高位,”世界银行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凯瑟琳﹒西耶拉(KatherineSierra)这样告诉路透。

今年世界粮食日(10月16)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中国农科院发布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报告,报告预测20年后,受气候影响,中国有可能难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

几乎与十几年前布朗的预言如出一辙。

近日,作为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的布朗又表示,金融危机阻碍农业领域的长期投资,全球粮食安全仍面临威胁。

其他关于粮食危机的消息可谓铺天盖地,柬埔寨、越南、印度和中国等大米生产国纷纷采取限制出口措施。

今年有37个国家因食品短缺而发生骚乱。

还有专家称,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90亿,对粮食的需求预计也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110%。

同时,气候变暖的影响将危及淡水资源,是否有足够水源灌溉农物将成问题。

显然,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

1、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国耕地偏少。

耕地在全国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我国仅占10%,美国占20%,多山的日本占12%,印度达56%。

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2亩(此数字偏小,有待进一步核查),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

1980至1995的15年间全国耕地减少6501万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安徽省的耕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