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食品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餐饮业、酿酒业、乳品业以及食品机械制造、包装业等相关配套行业。
食品工业作为我国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食品工业的现状民以食为天,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揭示了食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也因为此,食品工业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按照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今年11月 1 日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食品工业被分为 4 个大类、22 个中类、56 小类。
4 个大类名称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食品工业成为工业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截至“十一五”期末的2010 年底,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1867 家,从业人员654万人,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 6.31 万亿元;按工业增加值计算,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的10.4%。
“十一五”期间,经过食品工业全行业的努力,《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指标已经全面或超额完成。
这五年中,食品工业企业布局趋向合理,加快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物流节点集中,集约化程度提高,规模企业数目有较大增长;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品种档次更加丰富,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大大增强;食品工业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德国之外少数几个可以制造食品冷加工、高效能太阳能干燥、大型连续成套高技术设备的国家之一;食品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食品工业“三废”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
平均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食品工业对外贸易总额比“十五”期间增长125.9%,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7%,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810.7 亿美元,其中出口1750.4 亿美元,进口2060.3 亿美元。
2011 年1-9 月份(即今年前三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企业数占10.1%,从业人员占7.4%,现价工业总产值占9.0%,利润占10.0%,税金占19.3%。
这些数据表明,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食品工业最新运行情况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仍然可以说是速度较快、质量较高、效益较好。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调查从今年 1 月起,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已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提高到200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已从计划总投资额50 万元提高到500 万元。
对食品工业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各项指标相对要更好一些。
今年1-9 月份,食品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利润增长速度、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产品销售率,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或平均水平。
上个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们对今年前三季度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判断是: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有所提升;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价格上涨有所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技术进步取得进展。
1-11 月份,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7万亿元,达到70246.25 万元,今年全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7.5 万亿元,利润有望达到4500亿元,税金将超过6500 亿元,食品工业的整体规模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已经通过自己的机关报——中国食品安全报,向社会发布了。
下面特别介绍几组平常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的数据:一是食品工业各大类的工业总产值比例。
农副食品加工业占56.43%,食品制造业占18.2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15.33%,烟草制品占9.54%。
与上年同期相比,烟草制品业占比降低近 1 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略有增加。
从这组数据看,食品工业中简单加工的部分占了一半以上,比例仍然很高。
提高精深加工的比例,努力增加食品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食品工业努力和突破的一个方向。
二是区域分布的食品工业发展比例。
目前的食品工业发展布局是,三分之一的省份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产值。
全国食品工业产值前10 位的省份是:山东、河南、四川、广东、辽宁、江苏、湖北、湖南、吉林、福建,上述10 省前三季度食品工业总产值合计37248 万元,占全国食品工业的67.1%。
此外,从今年起,区域分类从东部、中部、西部变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前三季度食品工业总产值中,东部略有降低,西部和东北地区有所上升,中部地区增加较多。
从发展的趋势看,中部崛起正在显现,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热情不减,投资拉动效应明显。
前三季度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793 亿元,同比增长34.9%;比同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高10 个百分点,占比 3.2%;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额3626 亿元,占食品工业投资额的53.4%。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个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食品工业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规模的扩张,既说明食品工业还处于上升阶段,又表明内涵式增长的潜力还很大。
另一个就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占据全部食品工业的一半以上,食品工业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相近,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展望3.1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营养健康食品为导向,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保安全、低碳化”的基本思路,着力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转变食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培育自主品牌,全面提升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3.2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原则3.2.1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发展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淘汰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3.2.2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处理好不同区域间食品工业的关系,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布局,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统筹处理好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构建食品生产完整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
统筹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既要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优势品牌,又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
3.2.3坚持质量优先,确保食品安全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严格对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3.2.4坚持适度加工,引导健康消费倡导合理加工,合理利用资源,改变片面追求“精”、“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保护好食物的有效营养成分,引导健康消费。
提高加工制品比例,降低生鲜食品损失率;深入挖掘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全料利用。
3.2.5坚持低碳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企业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强化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
3.3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3.3.1产业规模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增长。
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1.2 万亿元,年均增长15%。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到 1.5:1。
(这里面有1个数据请大家注意,即年均增长15%,我认为规划测算速度偏保守了。
为什么呢?2009 年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5%,今年1-9 月份增长31.4%,按照保守的20%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也将超过15 万亿元)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
2015 年,销售收入100 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集团)达到40 家以上,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和集群新增200 个。
自主品牌新增100 个左右,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
3.3.3自主创新取得成效食品安全控制、新型节能环保光源等关键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2015 年食品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85%以上,重点行业装备自主化水平稳步提高,食品装备自给率提高到60%。
3.3.4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2015 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3.3.5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比2009 年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COD 排放比2009 年减少食品行业减少10 万吨,废水排放比2009 年减少8 亿吨。
3.3.6食品质量安全显著提高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统一、全面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乳制品、肉制品、饮料、酒类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
人民群众对食品满意度显著提高。
3.3.7加强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一是结合优化区域布局,鼓励具有资源优势等条件的地区充分总结和借鉴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改善建设条件和经营环境,着力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
二是以原料、市场、技术和资本优势为纽带,建立专业化食品工业发展园区。
三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食品企业与食品原料生产供应联动发展计划。
鼓励农(牧)场集中种养植(殖),加快推进适宜工业化加工的农产品原料结构调整。
四是调整优化食品骨干企业布局。
在食品工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定位上,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重点抓好功能食品、食品配料与添加剂以及具有原料优势肉类、乳品、水产、粮油以及糖、烟、酒、茶、食用菌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