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要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必然和自由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设问并自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个问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虽寥寥数语,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阐明了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过很多论述。

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这里所说的“行”,虽然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的论述也有不少合理的因素。

但所有这些哲学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观,都不理解实践的真正本质,不懂得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索,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若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亊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休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朿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说蜜蜂建造的蜂房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本能活动,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髙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當多样。

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扱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

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疗等。

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

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科学文化实践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亊例。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社会物质实践的派生形式,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加以合理引导。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问他们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

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呢?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缺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常识,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潜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问渠哪得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

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扯。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