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百年记事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百年记事

厦门中学堂始建,这是厦门最早的官办中学。

当时,在兴泉永道姚文倬的热心推动下,厦门地方人士组成中学董事会,推举叶大年、陈纲为总董,教育界名流周墨史、王隆惠、黄雁汀、王伯吹、余雨农等为董事,积极筹办厦门中学堂,地址就玉屏书院进行扩建,经费从玉屏、紫阳两书院原有经费拨充,缅甸华侨王蔼堂捐献1000两银元资助,并酌情收取学费。

聘请周殿修任监督(校长)、周殿薰、黄瀚为监学兼教师。

农历四月四日,举行开校暨开学典礼。

第一学期招生50余人,分“正斋”,“备斋”两班,各20多人。

确定每年七月五日为蔼堂先生捐资兴学纪念日(纪念活动逐年举行,直至厦门沦陷时始停)。

第二学期,由于声誉远播,内地学子纷纷要求入学,生数骤增,厦门中学堂把原来正斋、备斋改为甲、乙两班,把新生续编为丙、丁、戌、已等班。

学堂以古文、经学、史地、数学为主课,国语、英语、音乐、体育为副课,学制为四年。

如此大胆改革,冲破数千年之练习,重视学生德智体诸方面教养,为培养多知识,多技能之才奠定基础,作出了贡献。

周氏辞职,黄必成继任。

厦门中学堂改称“思明中学”,王人骥任校长。

思明中学收归省办,称“省立第十三中学”,由留美学生黄琬任校长。

学制为四、二制,学生150余人。

是年冬,校长制改为委员制,黄琬调省,由杨展伦、杨山光、吕炳水、张伯炘、李伯端组成校务委员会,共理校务。

恢复校长制,杨展伦任校长。

1928年下半年,当时厦门的团市委书记叶贵煌介绍叶启亭(叶飞)加入共青团,很快又发展了叶启存和郭礽疆入团,建立了团支部,叶飞任团支部书记。

这是厦门第一中学第一个共青团支部。

团支部团结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做了大量学生工作。

爆发第一次学潮。

是时,学生叶启亭(叶飞)、叶启存(叶飞胞弟、1935年英勇就义)、郭礽疆、方清吉(方毅)、许其炜等进步学生,团结青年传播革命思想,点燃革命火种,领导学生运动发展。

以反对林德耀为导火线,毕业班考试全交白卷,迫使扬展伦去职。

杨展伦调省厅,林荫南、李增扬先后继任校长。

二十年代末期,蒋介石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

革命力量反对革命力量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诵。

学校中以党、团为中坚之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当局采取一再更换校长,缩减学生数,解散非毕业班等卑劣手段,企图镇压学潮。

校方开除学生自治会主席郑兴忱和学生林光焕等三人,全校学生掀起罢课斗争。

学校改称“省立厦门中学”,庄奎章任校长。

卢嘉锡到省中兼课,并继续完成厦大学业。

省立厦门中学继承和发扬了十三中的优良传统,教师水平高,执教认真,学生素质好,学习刻苦,关心社会。

培养了一大批真才实学的学生,后来成为颇有名望的教授、学者、企业家等。

如厦门大学李法西、韩振华、何恩典教授,留美的程炳耀、杨民坊等博士,以及现任联合国驻日内瓦国际电联的总工程师黄林生博士等。

还有旅居香港工商银行总经理孙世俊,新加坡企业家沈文炳,《星光日报》编辑谢章国和华安政协黄超云等。

3月,学生自治会高怀等九人被校方开除,再次掀起了罢课高潮。

7月,学校改名“省立厦门中学”。

8月,著名女作家谢冰莹来校任国文教员,创办《曙光》文艺周刊,发起组织了“厦中剧社”并亲自导演了田汉的独幕话剧《乱钟》。

到集美中学作《青年与文艺》的演讲,告诫青年学子要“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写出充实的作品”。

同年,她创作了校歌歌词:“厦门中学是我们的极乐园,师生相亲又相爱;厦门中学是我们的极乐园,大家共同研究,培养健全的体格,正确的思想,高深的学问;还有那高尚的人格,艺术的兴趣,活泼的精神。

我们是时代的先驱,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我们是勇敢的青年,我们要前进、奋斗!”校歌由林一平先生谱曲。

6月17日统计,全校有高中1班,初中6班,男生225人,女生34人,专任教员13人,兼任教员8人,全年经费22044元。

张贻惠任校长。

全校设8班,学生377人,教职员28人。

7月28日,学校改名为“福建省立厦门初级中学”,原有的高中班级并入龙溪中学,原校长庄奎章因病休养,王启炜继任校长。

9月10日王启炜校长发出通告,因日本侵华,战火延烧,学校迁至安溪官桥,定9月20日正式上课,学生统限于9月底往安溪官桥曾郁小学新校舍报到,逾期取消学籍。

奉福建省政府令,学校于3月20日停办,图书仪器拨交福建省立上杭初级中学使用。

5月13日,厦门沦陷。

9月,厦门特别市政府另办厦门市立第一中学和第一女子中学。

3月5日,厦门市政府办厦门市立中学,校址在厦禾路,接收日本商校及博爱医院为校舍(今六中校内),由吕仲驹任校长,先开设初中6个班,学生292人。

9月16日,福建省教育厅决定恢复省立厦门中学。

厦门市政府聘陈烈甫、黄谦若、郭薰峰、严灼儒、骆萍踪为筹备委员,协助筹备复校工作,省教育厅指派崔钟瑛担任校长,辜泗水为教导主任,林祖岳为事务主任,教员有洪国器、陈启贤等。

秋季,学校招收高中一个班(即高四组)、初中一个班(即初十九组),约100名学生,10月下旬开学。

陈启贤(后改名陈方)、林祖岳等进步教师在校内传播爱国进步思想,受到学生欢迎,地下党员何淑英、白成福、黄木生等也极积开展革命活动。

12月24日,驻华美军士兵强奸北大女生沈崇,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美运动风起潮涌,省立厦门中学广大师生和厦大、侨师、集美等校师生参加了厦门大、中学生“反对美军暴行”运动。

9月,崔钟英任校长。

厦门市立中学开办第二年,已设10班,学生500多名;秋季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

在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浪潮中,省立厦门中学高五组进步同学开始办《拓荒》墙报,揭露国民党政府打内战、欺内媚外、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10月,国民党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激起学生的愤怒,掀起反迫害的学运浪潮。

由于省中学生积极参加厦门的学运,受省教育厅的“注视”,是年暑期,进步教师陈启贤、林祖岳被迫离开学校,8月,崔钟瑛校长调离,苏克惠继任省立厦门中学校长,陈询阳任教务主任,辜泗水为训育主任。

因国民党宪兵长期占住省中校舍,经常“审视”《拓荒》墙报,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和师生正常活动,引起进步师生的愤慨,全校掀起“驱赶宪兵,收回校舍”活动,学生罢课到市政府静坐请愿,派代表与市长黄天爵谈判,迫使宪兵队撤出校园。

7月25日,厦门市立中学在禾山江头设立分校。

厦门市政府召集参议员黄敬贤、江定邦、林文忠、孙嘉武等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讨论成立校董会,以期秋季正式招生开学。

8月5日,厦门市立中学吕仲驹校长奉省教育厅令调任海澄县中学校长,原云霄中学校长石益谦任厦门市立中学校长。

9月11日,厦门市立中学禾山分校改为市立第二中学。

1948年5月,省立厦门中学部分进步同学推举傅泮锋(陈方)等两人到厦大开会,商讨组织“反美抗日”大游行问题。

傅回校后,先在寄宿生中酝酿,然后分头发动各班同学参加,连夜糊小纸旗。

5月28日,省立厦门中学近300名进步学生与厦大、侨师、英华、双十、大同、市中等7校学生一道组成2000多人的队伍,举行大规模的的示威游行,沿途散发传单,在马路上刷大标语,向群众发表街头演说,谴责美帝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揭露国民党媚外亲帝、与人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省立厦门中学、英华、大同等学校联合发动组织方生剧社(“方生”是取“方生未死之间”的含义),共有50多位同学参加,推选英华中学游永铭(城工部党员)为社长,省立厦门中学郑晓初为副社长。

暑假期间,剧社在中山公园通俗教育社演出郭沫若的名剧《孔雀胆》,女主角由省中学生郑孝湘扮演。

演出3天,社会影响很好,《江声报》还发表报道和评论。

“五·二八”游行之后,城工部英华中学党支部游永铭、周文汉,分别加强对傅泮锋、黄顺水(黄星)的联系,经过培养教育,于7月间先后吸收他们参加党的组织。

8月,魏献忠(魏平)、王佐才、沈秋江(周禾)相继入党,这时,省中城工部党员已有5人,上级派许文辛接替林华前来领导。

9月初,在百家村光荣路18号魏献忠家,正式成立城工部第一届省立厦门中学党支部,傅泮锋任支部书记,黄顺水、魏献忠为支部委员。

会上,许文辛传达城工部厦门市委9月1日通过的《为深入联系群众,完成巩党练干的任务而斗争》的决议。

根据“九一”决议提出的“积极隐蔽,广泛深入联系群众”的工作总方针,支部着重讨论如何利用合法斗争形式,把学生自治会从三青团骨干分子中夺取过来,为广泛联系同学、开展群众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创造有利的条件。

会后,党支部立即发动改选学生自治会,经过各班代表决定用民主投票办法,竞选产生学生自治会理事,傅泮锋得到多数同学的拥护,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郑光星、黄协荣、梅鑑清、郑晓初、齐孟昆等进步学生参加学生自治会理事会。

9月,地下党派魏献忠和沈秋江(周禾)负责组建“咱们唱”歌咏队,歌咏队得到赵松熙、邱品玉老师的支持,他们亲自来歌咏队教唱。

歌咏队的活动逐步开展,队员由开始成立时的五六十人增加到100多人,校园里响起振奋精神的革命歌声。

党支部通过歌咏队活动,发现一批积极分子,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

9月底,黄顺水组织部分同学筹办学生阅览室,后交郭海水(郭世英)负责主持。

阅览室先后筹集进步书刊1000多本,报刊近10种,于10月间开放。

在筹建过程中,发动同学献款、献书,如傅泮锋捐献港币200元,黄顺水捐献港币180元,肖增辉从他三叔处捐得二三十本书籍,其中有《呐喊》、《两地书》、《华盖集》、《野草》和《铁流》等;阅览室又分别向香港新民主出版社邮购一批书籍,其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革命人生观讲话》、《唯物辩证法》等;向上海三联书店邮购《大众哲学》、《两千年间》、《闻一多的道路》、《子夜》、《被开垦的处女地》、《经历》(邹韬奋著)等。

三联书店对阅览室极为关心,来信表示我们“要什么书”,由他们“代选代购”,并提醒我们“不要赤膊上阵,要韧性战斗”。

阅览室日常轮流值班的管理人员20多名,有党员,也有进步同学、每天课间及星期天均开放。

党支部充分利用阅览室这块宣传教育阵地,开辟剪报专栏,选剪一般报刊和被禁报刊的文章混在一起贴出,其中有时事、评论、政治小品等,阅览室成为传播真理、教育群众的阵地,许多同学在这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从阅览室读书走上革命的道路。

11月,党支部派刘海根(刘扬)发起组织“冶铁学社”,参加的有高中、初中同学60多人,学社成立理事会,刘海根被推选为社长,阮金元、甘伍琴(甘硕)、苏孝智、苏孝慈等7位同学为理事。

“冶铁学社”为学术研究组织,其宗旨是“揭露黑暗,歌颂光明,宣传进步,培育人才”。

学社经常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举行时事讨论会,并出版《冶铁》刊物,刘海根为主编,阮金元、苏孝慈等为编委,苏孝智管财务,经费由社员捐献,损献较多的有苏苏智、刘海根、阮金元、甘伍琴等同学。

从学社成立到1949年5月,《冶铁》共出版5期。

第一期铅印200多本,由刘海根联系进步印刷工人曾某,利用业余时间排版,只收工本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