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册为文库其中之一《岭南文化》,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
岭南文化-(修订版) 本书目录
上编
第一章岭南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岭南概貌
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
第二章岭南文化的结构及其特色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结构剖析
第二节自然物质文化及其特色
第三节社会生活文化的岭南特色
第四节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
第三章区域文化构成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空间构成
第二节广府文化
第三节潮汕文化
第四节客家文化
第五节桂系文化
第六节海南文化
第四章岭南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岭南文化的分期和比较
第二节独立发展期
第三节百越文化圈期
第四节汉越文化融合期
第五节中西文化碰撞期
中编
第五章远古文化遗存
第一节岭南人的远祖“马坝人”和“柳江人”
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与西樵山文化
第三节新石器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与石峡文化
第六章从百越文化圈到汉越文化融合
第一节先秦百越文化圈中的岭南文化
第二节秦统一岭南与汉越文化融合初始阶段
第三节赵佗与南越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第四节汉武帝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唐代岭南文化的繁荣
第七章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
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原移民与岭南早期文化建设-
第二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高潮及文化影响.
第三节两宋移民高潮与珠玑巷民族南迁
第四节明末移民及其影响
第五节历史上贬谪岭南的“罪官”
第八章近代思想文化
第一节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理论特色
第二节变革学风的朱次琦和陈澧
第三节洪秀全、洪仁王干与太平天国的文化精神第四节近代岭南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
第五节爱国主义思想家黄遵宪
第六节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文化思想
第七节孙中山与朱执信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第一节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未来走向
下编
第十章文化典籍与古代学术思想
第一节杨孚与《南裔异物志》
第二节东汉时期岭南经学
第三节王范的《交广春秋》与岭南地方史志
第四节余靖的科学论文《海潮图序》
第五节陈白沙对岭南学术的贡献
第六节屈大均与《广东新语》
第七节说粤书与范端昂的《粤中见闻》
第十一章宗教
第一节道教的传人与葛洪的神仙论
第二节佛教的流播与惠能的禅宗顿教
第三节唐代广州的伊斯兰教
第四节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新教对岭南的影响第十二章教育与报刊
第一节岭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西方教育对岭南的影响
第三节岭南报刊的流变及特色
第十三章诗歌与“岭南诗派”
第一节粤讴、岭南民谣及其对岭南诗歌的影响第二节从崛起到高涨
第三节近代“岭南诗派”
第十四章文学
第一节汉代岭南文学发萌
第二节唐代岭南文学的足音
第三节宋代岭南文学的发展
第四节明清岭南文学的亮色
第五节近代岭南文学的新变
第六节现代岭南文学的收获
第十五章绘画与“岭南画派”
第一节明代前的发展
第二节明清时期绘画及其风格
第三节“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岭南画派”的特征与贡献
第十六章音乐与戏曲..
第一节绚丽多姿的岭南器乐
第二节独具风情的岭南民歌
第三节千姿百态的岭南戏曲
第十七章工艺
第一节岭南工艺探源和早期发展
第二节岭南工艺的品类、工艺特点及其发展
第三节岭南工艺的风格及特色
第十八章建筑
第一节岭南建筑概述
第二节早期建筑:洞穴和干栏式建筑
第三节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岭南建筑
第四节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岭南建筑
第五节新时期岭南建筑及其特色
第十九章方言
第一节岭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岭南方言的特色
第二十章民俗文化
第一节岭南民俗的起源
第二节岭南重要民俗概览
第三节岭南民俗的经济背景、文化精神及发展
第二十一章饮食文化
第一节四大民系饮食文化的源流和内容、特色
第二节岭南饮食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文化
第一节百越族的演变与少数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中原汉文化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修订本后记
岭南文化-(修订版) 文章节选
《岭南文化(修订本)》内容简介:《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册为文库其中之一《岭南文化》,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
岭南文化-(修订版) 相关图书
1993年,我还在广州市社科院工作时,就较早读到了李权时、李明华、韩强三位同事主编的《岭南文化》,读这部大作,让我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文化殿堂,而这本书就像是通往这座文化殿堂的大门,让我开始进入到学习岭南文化的庞大知识体系中来,并获益匪浅。
《岭南文化》作为首批入选的“岭南文库”出版项目,确实是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岭南文化研究之大成,是当时岭南文化研究中的第一部纲领性著作。
我们知道,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流域的文化同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一样,都是中
华文明的重要文脉,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相对于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的研究来说,岭南文化还不像今天这样为人们所熟知。
其实,岭南文化无论是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都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风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内陆性与海洋性相结合的个性,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岭南文化兴起之初就表现出对外开放、善贾重商、兼收并蓄的特点。
“纳四海之新风,集中原之精粹”就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这种特色和活力,我认为对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有帮助的。
因为文化和其他任何领域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的相加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相乘关系。
我想,编辑出版、重新修订《岭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
正如恩格斯在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就指出的:“没有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闪电,就没有欧洲城市工业革命的火花,也就没有欧洲城市经济的复兴。
”可以这样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那里转移。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繁荣既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又对未来的经济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一些世界先进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文化繁荣才是城市真正繁荣的重要标志,大城市终究要以文化论输赢。
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主要集中表现在开放兼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灵活变通、自强不息等精神上。
因此,重新修订后的《岭南文化》,仍然可作为岭南文化研究中的一本权威著作,对今后岭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还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广东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原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同志生前有一幅题词,是当时为《岭南文化百科全书》题的,他亲笔题写了“岭南春深、文化织锦”的题词,我认为这幅题词不仅非常有文采和诗意,而且寓意深刻和富有哲理,我的理解是岭南春天的秀色和活力正是来源于岭南文化的锦绣和繁荣,岭南文化确实是岭南春深、无限风光,文化织锦、绚丽灿烂。
因此,我想借《岭南文化》(修订本)出版座谈研讨的机会,建议广东省、广州市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举办更高层面、更大规模的、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的岭南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并期待国家级的研究单位和文化名人,为岭南文化的创新作出更权威的论述,以此来推动我国岭南文化的新发展、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