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名家·新闻知识(2∞7.12)‘I”张怀俊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
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牛涯,一生创办和领导的报刊近20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及新闻学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报学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综观粱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一切报刊活动及舆论宣传都是围绕着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他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早期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原刊于1896年《时务报》第一册。
在该文中梁启超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青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o’就是、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通上下即“宣德达情”,就是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
通内外即“知己知彼”,就是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就要依靠报纸这一最有效的工具。
在该文中梁启超接着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搬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o’。
报刊既是耳目,能帮人们了解中外世界;报刊也是喉舌,使上晰的措施能喻之于民,下面的苦患告之于君。
桀肩看梁启超的新闻观超从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和沟通朝廷与民众信息的必要性上,说明报馆在传播信息方面的特殊功能,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之本质。
梁启超深信报纸的舆论威力“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
人群之镜也,文坛之壬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
粱启超在1902年写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更是明确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也。
”何谓监督政府呢?他进而述之“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
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
“’他的这些思想已明显的带有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色彩。
在他看来“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
“在此后写的几篇有关新闻的文章中,又反复强调报纸足强国的利器。
可以说,梁启超前期的新闻学文章没有离开一个共同的主题:报馆有益于国事。
=、关于如何办好报纸的论述粱肩超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提高宣传舆论效果的方法。
怎样才算是一份好的报纸昵?他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若是者良,反是者劣”。
“所谓宗旨定而高者何也,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所谓思想新而正者何也”不能用“人人所己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与其同胞”;“所谓材料富而当者何也”,“盖其目的在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益”}“所谓报事确而速者何也”.要。
更重时事,而知今为晟要”。
懈这里他从办报的目的、指导思想、编辑原则、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对报纸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报纸怎样才能发挥好“去塞求通”的作用呢?梁启超在他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说报纸应该“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新闻知识(2007.12)·新闻名家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博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嫂辱,律浊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
∞报纸应该怎样增强宣传效果呢?他在总结长期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操控舆论的“八德”。
即: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速”。
忡这里分别从传播的原则、策略、要求,受众的心理等方而提出了八条基本原则,其核心仍然是围绕增强舆论宣传效果,提高报刊社会政治功能的目的。
三、粱启超的新闻观透视粱启超对报刊作用的认识和如何办报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政治斗争的需要和政治目的的实现。
他一生参与创办的报纸,大多为政党性报刊和时事政治性期刊,在办报过程中他最为重视和最擅长的也是政论文章,从《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到《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古议院考》、《论中国之将强》等一系列文章和论著,无一不是同绕着改良、变法、西学、宪政等进行舆论宣传的。
在粱肩超看来,报纸首先足政治斗争的工具,是强国的利器。
其办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
即通过报刊这一舆论工具宣传其改良变法思想、教育向导国民、塑造崮人的理想人格,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粱启超,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不仅积极办报,进行启蒙宣传,而且还曾筹划、创建过几个资产阶级政党,并非常重视报刊在政党中的作_l{j。
视报刊为政党的基础及先河。
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弟欲出一报,名日《政论》,其社即名政闻社。
但此杜非如新民社之为出版物营业团体之名称,而为政治上结合团体之名称。
现在所联结者,即先以纳诸政沦社中,将来就此基础结为政党”。
“若如此办法,则此报即以党费办理维持之”。
“先造此基础,为党的先河”。
’在这里,粱启超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党的想法,并将党报作为创建政党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基础,把政治宣传与建党活动结合起来。
这是政治家办报的见解。
同时,他还强调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与政策.动员民众,争取舆论的支持。
这些思想和主张部带有明显的政党报思想。
1898年12月,粱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他写的《清议报》叙例中,公开申言该报的性质:“为国民之耳目,做维新之喉舌”。
他毫不掩饰的说,他办报的目的就是使“天下人成知变法”,新法之实有利益”*。
可以说,粱启超开了中国l家办报之先例,同时也开创了巾国党报思想的先扣四、梁启超新闻观的成因梁启超这种新闻观的形成,首先与当时的社会史状况密切相关。
粱启超所处的时代,西方国家已纷纷通过瓷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上了发达之路,继而进行殖.主义扩张侵略活动,而清朝政府则腐朽没落,国家j贫积弱,民小聊生。
鸦片战争的爆发,一系列不平g条约的签订,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亡国灭种的危村迫在眉睫。
这时,一些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在华外报的启示和影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办报理念,着手创办中国的现代报纸,以尝试自强御侮的新方法。
中国近代报纸也从此萌芽起步。
图强意识和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唤起了新闻学的启蒙。
因此现代新闻学在中国一开始就与政治紧密相连,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一系列“国事”服务,始终是中国近代新闻学启蒙的主旋律。
同时,粱启超新闻观的形成也与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直接相关。
尽管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也曾游历欧洲。
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接触到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包括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主义理论和主张,他也曾向国人介绍灌输了许多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启蒙宣传,但是作为一个自小熟读经史的儒家知识分子,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文以载道”“办报立言”、“以言救国”的思想,“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使他时时处处把办报与“国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他救国报国、变法图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和工具。
正如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最后结尾时所言“天下必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仰。
“吾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为恃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珥,这其实就是他办报目的的明确表自。
另外,粱启超的这种新闻观反映的也是同时代所有报人对报刊的共同认识。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里的“日报”篇中就提出“今如欲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备州县俱设报馆”,“民隐悉通,民情悉达4、“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下转第88页)77·新闻与法律·新闻知识(2∞7.12)对象掌握有价值的新闻时,新闻媒体通过付费方式取得该信息,也是符合媒介参与的市场竞争机制的。
母例如《体坛周报》的瞿优远曾说;“能不花钱的事,谁愿意花钱呢?但有砦队员极难采访,不砸钱进去怎么能让它开口?”。
直到今天,《体坛周报》仍与个别在海外踢球的国啷保持着伺费采访的关系;而《足球》也会不定期的通过付费采访,从一些掌握有价值信息的球员口中获得消息。
值得强调的是:国足球员可阻出售纯粹属于恋爱家庭生活等个人隐私,但他们所占有的与比赛相关的信息属于公共资源,是不应当与媒体进行交易的。
南京大学新同传播系副教授林玮认为:“在国外,商业运作下的采访很正常。
因为国外很多媒体都是由私人老板来投资的,要考虑经济效益,从明星效益角度来看,付费采访符合西方人的观念。
”但同时他也提到,西方的付费采访也是有界限的,一般公众人物的个人行为才可能向媒体出售采涛权,即使收费也是通过经纪人私下进行的。
三、新闻采访权买断的社会影响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介成为我们获知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体不得不放下以往吃。
皇粮”的姿态,纷纷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数量众多,高度竞争导致媒体经营压力巨大。
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追求利益最大化.买断新矧源的现象应运而生。
新闻买断能够给经济实力雄厚的鲭l体带来受众的关注,广告商的青陕,从而产生巨大的利润回报,更能打压其他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可谓“一箭双雕”。
但在我国新闻业市场化程度尚未成熟完善的条件下,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媒体,很容易混淆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界限。
一旦面对利润与公益的取舍,媒体很难作出正确选择。
加上我国并无相关立法规制此类行为,完全依靠媒介的自律和行业监督,无法保障公共利益1;因商业利益的侵蚀受损。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付费采访行为把商业化原则推及所有的关系,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
其次-公众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被剥夺了,因为只能看某种被垄断的报刊才能了解本来很容易获取的信息。
其三.这种竞争的结果是忽视弱势群体,媒体只会片面关注有钱和订权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媒体维护社会公m的职能。
母媒介的产业化进程虽然日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