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几种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揭示出语音的对应规律,构拟出母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从而把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
2.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
在周代教育制度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和六仪,后来小学含义主角缩小,仅指六艺之一“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东汉。
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3.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讯。
是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字义的训诂解释发展而来的。
4.《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全书2016字,32章,有利于学童集中识字。
同时,其内容整齐押韵而不呆板,都为常用实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把当时各种只是的有用词汇都收集起来,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很大,很多人竞相习之,后代一些识字课本都受它影响。
5.古文经学:古文本指书写经书的字体,是指先秦时代大篆或籀书字体写下的儒家经书。
古文经学,保持朴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义。
古文经学把儒家经书看成历史著作,排斥迷信,或迷信成分极少,是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的。
6.同谐声必同部:这是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提出的论断。
他在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是发现,如果两个形声字有相同的声符,那么这两个字必定属于相同的韵部,这里的自信能够和韵部都是上古时期的。
7.今音学:中国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一中古语音系统即南北朝到隋唐北宋时期的语音为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对《切韵》、《广韵》等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研究上。
清代陈澧的《切韵考》给今音学带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创造了反切学联法,考订今音声类有40类,韵类312类。
8.《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西汉扬雄著,晋郭璞注。
以活语言为对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收集各地方言,并结合时地进行研究,反映出汉代共同语和方言的基本情况。
也是我过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
9.等韵学:是我国古代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等韵是我国古代音韵学上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方法。
10.读破: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引之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
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一、中国语言学史不受重视的原因。
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的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的就更少了。
因此,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语言科学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
因为十九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由此又产生了普通语言学,对语言科学起了很大作用。
于是西方语言学界就认为,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科学前”的语言学或“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二、老子对“实”、“名”的看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名”是指与客观事物有本质联系的概念,“可名”指名称,即语言中的词。
老子认为可名与客观事物没“有名,万物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人。
三、《广韵》的体例《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
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
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
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四、《尔雅》的内容和体例《尔雅》全书共十九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全书共收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4300多个词。
其中常用词623条,二千多个词,主要集中收在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的一半。
这些词语的来源,一是经典常用词语,二是常语通言,三为方言。
《尔雅》前三篇收词较复杂,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在体例上,《释诂》是列举古人所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当时常用的词来加以解释。
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释言》一篇多数是常用词,被解释的往往只有一个单词,最多也不过两三个词,如:还、复,返也。
告、谒,请也。
《释训》所收的词,着重在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的词多数是叠字,例如:明明、斤斤,察也。
穆穆、肃肃,敬也。
《尔雅》第四篇以后,收的是专用名词。
如《释亲》就收了96条110个专名,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
例如:父为考,母为妣。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释草》一篇共收252条460多个词,指出什么是某种草的雅名,什么是它的俗名,或同一物而名称不同,或同一物而只从它的某一部分来命名,都一一举出。
《释兽》是对野兽作描述性的解释,依类分为寓属、鼠属、齸属、须属四部分。
《释畜》是对已经被人驯化了的家畜进行解释。
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鷄属、六畜六部分。
五、南北朝语音研究兴起的原因。
六朝时代韵书大量“锋出”的原因,是和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有关系的。
齐梁时代,一般文士盛解音律,又由于佛教传入梵文的影响,发现了“四声”。
文学界讲究声律的风尚和音韵研究的兴起互为因果,互相启发推动。
六、《方言》和《尔雅》的关系《方言》在体例上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尔雅》中有一项内容是释方言词的,但是《尔雅》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方言词,《方言》不仅指出了方言词的使用区域,还对某些近义词做了精当的辨析。
《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即辨名物,释方言。
所谓“辨名物”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将分辨的结果笔之于书,就成为名书了。
正名的第二个内容就是以雅言释方言,比较各方言区的有关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有的只是方音不同。
从这个意义来说,《尔雅》与《方言》有相同之处,《尔雅》有相当一些篇章如果在释词部分加上方言区名,就类似于方言。
反之.《方言》如果将释词部分的方言地名统统删掉,就会和《尔雅》某些篇的名目接近了。
《方言》是受《尔雅》之影响所作,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
把《方言》和《尔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方言》有许多材料和《尔雅》很接近.也许就是从《尔雅》采集来的,这是《方言》继承《尔雅》的一面。
但是从《尔雅》到《方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尔雅》把意义相同的词类聚在一起,用一个表示它们的共同意义的词来作解释,对于词义的差别没有注明,对于方言词语,也没有指出其通行的地域,是于异中求同。
《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之同。
而《方言》则不仅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罗列在一起,用一个共同语词去解释它们,而且指出了这些词的地域分布,有的时候还说明这些词的细微差别,有些词义的辨析非常精彩,是于同中求异。
《方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明词语的地域差异,因此在列举了意义相同的词之后,又专门指出这些词语的流行地域,或指出它们间的细微差别。
这又是《方言》对《尔雅》发展的一面。
七、《释名》的体例及局限体例:以同音字为训,以双声为训,以叠韵为训。
局限:一、用无意义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的字相互解释二、一个词往往有不同的声训,从而使人无法认定。
三、用同一个词去解释意义截然不同的多个词四、有时他还把不该拆开分析的连绵词也拆开来分析了。
八、以《韵镜》为例说明等韵方法。
”。
《韵镜》卷首的《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
”《七音略》叫“半徵、半商”。
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总名叫“七音”。
一共得36字母,排列为23竖行。
在《调韵指微》后头有一张《三十六字母》表:帮滂並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非敷奉微知彻澄娘照穿床审禅这里“唇音”有两组。
一组叫“唇音重”(后来习惯叫“重唇”),包括帮滂並明。
据现代人拟测,大概作书的时候发“双唇音”。
另一组叫"唇音轻"(后来叫“轻唇”)包括非敷奉微,大概发“唇齿音”。
“舌音”也有两组。
一组叫“舌头音”,包括端透定泥。
这就是用舌尖在齿背发塞音,另一组叫“舌上音”,包括知彻澄娘,罗常培说就是用舌尖在齿龈后发音。
“齿音”也有两组,一组叫“齿头音”包括精清从心邪,这就是舌尖在齿背发塞擦音和擦音。
另一组叫正齿音,包括照穿床审禅,大概用舌叶(或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发音。
“牙音”包括见溪群疑,是舌根塞音和同部位鼻音。
"喉音"包括影晓匣喻,是舌根擦音、喉塞音和半元音。
"半舌音"指来母,是边音。
半齿音指日母,一般认为是舌面前鼻音加擦音。
梵文的“摩多”m╣ta或m╣t╱k╣原来当母亲讲,以后用来指14个元音再加大空、涅槃两个点,大致就是母音。
再用来称开头辅音是借用,因为梵文偶然也用m╣ta泛指一切字母表。
九、顾炎武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精神:一曰精慎,二曰虚心。
方法:1、首先,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收集资料精勤。
2,、广求证据,他对一个问题,不是主观下结论,而是收集材料,广求证据,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十、对《切韵》一书的音系认识有几种,你有什么看法。
对切韵音系看法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是综合音系,即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另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即是一时一地之音,或者基本上是一时一地之音,看法:切韵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古今语言的混合,它基本上反应了当时共同的语音系统,只是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对共同语的认识不明确,因而在音系中,兼采了方言和古音。
切韵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对现代方音的调查研究有参考作用,并在音韵研究方面,形成切韵系一系列韵书,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古代语言研究是不是语言学?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主要有一下三点理由:1.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2.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解经服务的3.这种语言研究的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这几点理由似是而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